在广州哪区最容易遭蚊咬? 去年黄埔被点名38次

22.02.2016  10:09

数据君梳理市疾控中心公布的蚊媒密度监测结果,出门之前要留意

■统筹:记者 陈海生 ■采写:记者 李应华 ■制图:廖木兴

2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该局直属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月12日发现一例从委内瑞拉归国的发热人员,15日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为我国第二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也是口岸检出的首例病例。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广州市民因此对小小的蚊子提高了警惕。

那么,市民因被蚊子叮咬而患病的风险到底有多高呢?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此前针对同样由蚊子传播的登革热,广州市疾控中心每周都会通报各区蚊媒密度较高的街镇名单,而记者近日对广州市疾控中心公布于官网的蚊媒密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发现黄埔区的街镇被点名次数最多,合计达38次,而最少的越秀区只有4次。

全市遭蚊咬风险越秀区最低

记者近日登录广州市疾控中心官网查询信息,发现自去年7月开始,市疾控中心一共20次公布蚊媒监测数据。数据中将风险分为4级,分别为高度风险(三级)、中度风险(二级)、低度风险(一级)和无风险(0级),具体以居民区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和标准间指数3项数据划定。记者统计发现,黄埔区(包括原黄埔区与萝岗区)的街镇出现一级至三级风险次数最多,总数达到38次,其中高度风险3次,中度风险14次,低度风险21次。

除黄埔区以外,其余十区被点名次数均没有超过20次。排在第二名的有天河、白云、南沙三区,辖内街镇均被点名17次。越秀区、海珠区、花都区的风险则较低,总数均低于10次。越秀区只有4次出现低度风险,是全市十一区中风险最低的区。此外,越秀区、海珠区和南沙区均没有出现高度风险的街镇。

八街镇全年被点名超过5次

至于街镇方面,黄埔区黄埔街、从化区鳌头镇、番禺区小谷围街、增城区派潭镇、南沙区黄阁镇、黄埔区长洲街、天河区冼村街和珠吉街被点名的次数均超过5次,其中黄埔区黄埔街最多,一共被点名9次,其中高度风险1次,中度和低度风险各4次。按广州市疾控中心官网一共公布20次蚊媒监测报告计算,黄埔街差不多每两期报告就被点名一次。

另外,从化区鳌头镇被点名次数也有7次,占从化区总数超过一半。番禺区小谷围街被点名6次,同样超过了番禺区总数的一半。

预防寨卡最重要的还是防蚊

广州市疾控中心发出的居民小区预防控制寨卡病毒病指引显示,小区防病最重要的是搞好公共场所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和积水,避免蚊虫孳生地的产生。而居民也要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其中包括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实物屏障;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在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驱蚊药物,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倘若家庭成员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等症状,要及时前往就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进行正规诊断并接受治疗,尤其是孕妇、小孩、老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尽早治疗。同时减少外出,居家治疗期间应使用蚊帐隔离,避免蚊虫叮咬以及传染给家人,并且尽量避免前往公共场所和参加集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