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局驻梅县区银竹村扶贫干部罗均为贫困村引进新事物
罗均(右)到村民家中了解近期种养情况。(连志城 摄)
人物档案:罗均,市农业局驻梅县区丙村镇银竹村驻村干部
驻村心语:我是农村娃,我对贫困农户充满感情。扶贫以来累过痛过却没有停过,就为了三年后的今天,贫困户能摘“贫困帽”,贫困村变成新农村。
●本报记者 张 柯
见习记者 袁晓敏
“80后”的罗均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刚来到银竹村时的情景——因为听不懂客家话,这个四川人在村里迷了路,也问不到方向;面对许多叔伯长辈级别的帮扶对象,毫无头绪、无从下手,在开始的两三个月里没日没夜地进村入户做调查;在农户家喝茶喝到胃疼,常常工作至凌晨……
在之后的扶贫工作中,罗均吃住在当地,不仅听懂了客家话,骑着摩托车能熟门熟路找到各家各户,还掌握了每个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真实了解每一户的诉求。“村里有农田有劳动力,但贫困户多为老弱者,村集体缺少产业收入。”罗均经过调查后认为,要实现长效脱贫还得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为此,罗均首先借助市农业局的组织技术优势,开始了一系列帮扶活动:修建农田水利13.5公里,对水圳堤围进行维修清淤,推广五彩水稻、五彩花生等特色农产品,鼓励贫困户发展优质稻米、黑花生、南方大豆等主导产业种植,以及家禽、水产养殖等。
凭着年轻人的敏感,罗均想到:电商、农企合作和乡村旅游这些新事物为何不能在银竹村落地生根呢?为此,他开始从产业、组织、信息化等方面入手,决定首先尝试引一批市民来村里旅游。银竹村“周末时空”农业休闲基地应运而生。罗均介绍道:“基地规划总面积30亩,之前是有十几年时间的丢荒地,如今被改造成农业休闲基地,采用莲藕、泥鳅的立体种养模式,初步建成了自助烧烤、游戏玩乐体验区和农产品展示区。”这一“旅游扶贫”项目带旺了乡村旅游氛围,更为贫困户指引了致富之路。去年10月,“周末时空”农业休闲基地首期活动正式启动,吸引了100多户家庭报名。贫困户带到现场展销的农产品一售而空,当天还有价值数千元的土鸡蛋、竹稻米等农产品卖出或被预订。截至目前,“周末时空”乡村旅游共举办了41期,共吸引游客3000多人参加。脱贫户丘姨说:“现在我们的鸡蛋都供不应求了,城区很多家庭吃过后就继续找我们订货。”
今年,罗均打造的银竹村微店和市农业局的“信息中心”平台帮村中一贫困户销出了10000多斤滞销番薯。目前,全村77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不足5000元增至8858元,贫困户实现100%脱贫。此外,村中的道路硬底化、安全饮水率、主要干道路灯安装率均为100%;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11.8万元,比2013年增长了5倍以上;“周末时空”农业休闲基地将于2016年全部建成,下一步将由企业承接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开发“一对一认养”的开心农场等旅游项目,助农户长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