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保换价格”:肺癌乙肝三种药品最高降价67%

20.05.2016  22:53

原标题: “以医保换价格”:肺癌乙肝三种药品最高降价67%

  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与药品企业进行了价格谈判,成功将替诺福韦酯、埃克替尼、吉非替尼等3种谈判药品的价格降低,降价幅度分别达到67%、54%、55%。这一降价,用最低的数据估算,肺癌每年将节省150亿元,乙肝将节省1800亿元。

  “此次谈判的药品品种,是根据我国重大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的用药需求,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回应社会关切,组织专家充分论证,遴选价格高、疾病负担重、患者受益明显的治疗乙肝、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专利药品作为谈判试点药品。”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司长郑宏表示。

  郑宏还表示,在首批谈判成功之后,即将进行下一轮谈判,目标仍然定位国产专利药、进口专利药,以及专利期应该过期尚无仿制药的品种。

   一场市场换价格的谈判

  新医改虽然构建了公立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新机制,但是各地普遍反映专利药品和独家生产药品缺乏市场竞争,价格偏高,所以建议在推进公立医院药物集中采购过程中,采取统一谈判的方式,把价格降至合理区间,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因此在《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提出分类采购的新思路,要求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药品价格谈判机制。

  这场谈判在2015年10月开始着手准备,经国务院批准,卫生计生等16个部委(局)建立了药品价格谈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织专家全面梳理国内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状况,结合我国重大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的用药需求,遴选确定首批谈判药品,成立谈判小组,制定谈判流程和策略,同步建立谈判和监督工作机制。11月下旬,正式启动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谈判小组先后与乙肝、非小细胞肺癌专利药品相关企业进行了多轮谈判。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参与的企业都很积极,没有任何企业不愿意谈判而退出。因为很多被谈判的药物在过去属于自费药物,在医疗机构使用时有一定的限制,有的不能超过10%,有的甚至不能超过8%。虽然从价格上看,企业是让利了,但是它获得了更大市场,谈判药品在医疗机构要优先采购和使用,同时纳入医保进入医疗保障体系,这样企业才能有定心丸。”郑宏表示。

  对于患者来说,可以低价买到药品,这是一个福音。

  目前,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重点之一,疾病负担较重。替诺福韦酯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适应证广泛,对妊娠期妇女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且可用于各种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替尼类靶向药物可使符合适应症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精准性提高、生存期延长。因此,此次谈判成功,将提高乙肝、肺癌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不仅如此,“药品价格谈判目前虽然只有三种药物,提高了乙肝、肺癌患者用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同时它可以倒逼同类药物价格降到合理区间。”郑宏表示。

  对于药企来说,虽然降价了,但是却获得更大的市场和回报。

  国卫药政发【2016】19号《关于做好国家谈判药品集中采购的通知》已经明确,在6月底各地要及时将谈判结果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公开挂网,医疗机构按谈判价格直接网上采购,要完善医保支付范围管理办法,做好国家药品谈判试点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同时要求医疗机构从药品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的时间不得超过30天。

  “以市场换价格”是药品价格谈判的主要切入点,也是使得企业有动力参与,而医院采购和纳入医保则是企业最为看重的直接利好政策。同时在2016年~2017年的采购周期内,各地不再另行组织谈判议价,按照国家谈判价格直接采购。这也规避了参与谈判的企业对各地“二次议价”的担心。

  对于医保,无论是企业还是患者都是最关心的问题,七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中已经给予解决,通知表示没有将谈判药品直接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而是要求各地“完善医保支付范围管理办法,做好国家药品谈判试点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

  “医保的衔接需要时间,所以我们选择在6月底挂网,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给予医保部门进行衔接。”郑宏表示。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常峰也在通气会上表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有专门的遴选程序和原则,还要对基金压力进行测算,纳入国家目录需要一定的时间,地方因地制宜加快衔接,更能使谈判结果早日惠民。“世界各国都有不同形式的药品价格谈判,我国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谈判难度也更大;一次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此次谈判结果肯定会在相关领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此次谈判成功之后,郑宏已经着手于他的下一轮谈判,他的目标仍然定位国产专利药、进口专利药,以及专利期应该过期尚无仿制药的品种。

   将节省2000亿元的药品费用

  药价贵一直是一个难题。有关部门在过去的20年中进行了30多次的药品降价,但是,药品的价格从来没有因为降价而降低,反而是愈降爬升愈高,甚至有的药品一降就消失了,回头换个马甲再以新药出现,价格仍然没有降。而此次的谈判药品虽然只有3种药,但是这场巧妙的谈判所带来的降价,牵动的却是他们所在的整个市场,只有在保障市场、保障企业一定利润的降价下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获益。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这是重大利好。”广东省人民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周清表示,仅以吉非替尼为例,按照所有评估数字取最小值的保守估计,国家谈判后即可节约药品费用150亿元,“加上对周边药品带来的降价效应,肺癌的总体药品费用将节省更多。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超过70万,死亡病例约50万,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

  “在我国所有肺癌病例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大部分的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没有手术治疗的机会。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肿瘤治疗方式,其显著的优势是瞄准肿瘤细胞上的特有靶点,准确打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伤害正常细胞,毒副反应较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表示。

  石远凯介绍称,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均为适用于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分子靶向药,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中携带EGFR突变的患者有20万人左右,所占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我国有大量的肺癌患者适合使用此类药物。

  在国家谈判价格落地后,埃克替尼的月均药品费用约12000元,谈判后降至约5500元;吉非替尼的月均药品费用则由约15000元降至约7000元。

  据2006年全国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估算,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7.18%,全国共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800万人,其中约3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如不经常有效治疗,约有15%~25%的慢性乙肝患者最终可转化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在我国,慢性乙肝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最主要原因,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在阻断乙肝病毒传播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每年新发慢性乙肝患者大大减少。但我国既有慢性乙肝患者数量庞大,其中能够接受有效治疗的患者仅有300万人左右,大量患者因为昂贵的药品价格放弃了治疗,“我国实际上已成为全球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付出最多社会成本的国家。”作为谈判小组专家、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表示。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的最新治疗指南,均推荐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为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线口服药物。

  “按照下降67%的国家谈判价格计算,慢性乙肝患者替诺福韦酯的月均治疗费用由之前的约1500元降为490元;而进口原研药恩替卡韦的月均治疗费用为820元。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谢雯表示,替诺福韦酯的大幅降价,必将带动其他同类药品的价格调整,将节省1800亿的医疗费用,最重要的她认为不仅仅是省钱,还有一个身体健康的问题。

   编辑: 李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