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职工医保统筹新政首日 两万余人办“选点”
4月1日,广州正式施行广州市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新制度。当日起,广州医保全面实施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就医管理政策,职工医保参保人到社区医院(俗称“小点”)门诊就医,门诊统筹报销比例为80%;若经“小点”首诊并经转诊后30日内,再到其他选定医疗机构(俗称“大点”)门诊就医,报销比例为55%,而不经社区医院首诊和转诊,直接去“大点”门诊就诊,则报销比例为45%。
截至4月1日16时,新政首日有22498名参保人按规定办理了选点手续,其中选“大点”的4249人,选“小点”的18787人,较平常高峰期人次数增加约40%。
广州市医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社保年度已有542.8万人次参保人办理选点手续,其中大小点均选的有97.7万人次,只选“大点”的有114.2万人次,只选“小点”的有330.9万人次。
昨天很多人询问新政细则。记者了解到,在今年1月1日之前已经选择定点医院的,即使没有选定社区医院,照样可以享受医保报销,只是在大医院就诊的报销比例会低一点。
广州市医保局负责人通过本报呼吁,办理定点手续十分简单,如已经选择定点医院,而要变更定点医院的参保人,可直接去需要定点的医院专门窗口办理即可。首次办理定点需要提供一寸大小的照片。“办理定点手续很方便,不到医院看病的话,没必要专程跑医院办理定点手续。”
并不是所有医院、社区医疗机构都已纳入医保定点名录。市民可登录广州医保管理网( www.gzyb.net ),在“信息查询”栏目下查询被纳入定点目录的社区医疗机构名单。
现场
社区医院不用排队看病快
昨天一大早,就有人来到天河区员村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办理定点,社区医院门口还贴出告示称,最好选择在中午或者是下午办理定点,这个时段的人较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天来办理医保定点手续的居民是平日的三四倍”。
住在广州大学城的青年王东君来到员村社区医疗中心,加上排队时间,他花了十几分钟就办好了定点录入手续。随后,他花一元钱,挂了一个号,要在这家社区医院看耳朵。
王东君上班地点在萝岗区,是一家医疗器材公司的职员,但他家住大学城,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跑到员村社区办理医疗定点?他解释说:“上网查了下,发现大学城附近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于今天一早坐地铁来到员村办理定点,顺便看一下耳朵。”以前,他都是在三甲医院看病,但“社区医院看病快,不用排队”。
昨天一大早,在越秀区珠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没开门,便有不少市民聚集在门口了。家住珠光街的王阿姨说:“不早来不行,从医保新政开始施行以来,来这边看病的人变多了。要是不早点来,等会儿人多了,就要排很长的队。”
中心工作人员王小姐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医保新政施行来,来医院看病的人一天天多起来,有时候医院刚开门一会儿,一些就诊窗口前便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而这种现象以前是不存在的。
大医院门诊量变化不大
羊城晚报记者从广州市多个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了解到,大医院的门诊量暂时变化不大。
昨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门诊大楼,跟往常一样,依然是人头攒动,挂号的、取药的、候诊的患者都要排长队。“今天的门诊患者略有减少,减少量在1%-2%之间,属于正常范围。”该院医保办副科长肖良成表示。由于医保新政刚出台,变化情况难以预判,因此医院目前还在静观其变。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政实施首日的门诊量并没有减少,因为就诊习惯的缘故,3月中旬以来,门诊病人有提升的趋势。
而前来大医院定点的市民就明显增多。肖良成介绍,3月的最后一周定点人数明显增多,大概是平常的5倍,其中职工医保定点增加尤为明显。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连续5天,来医院定点的人数比平时多了50%以上,“以前只有一个窗口服务患者定点,现在变成了两个”。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医保新政施行后,来三甲医院门诊就诊的人数可能会下降。该院去年成立的广东省网络医院,目前在广州就诊点已经超过1000人。此外,医院也在与一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小屋合作,形成医联体。
突围
社区医院更新服务谋突围
社区医疗机构之所以“叫好不叫座”,有医生分析,跟大医院相比,社区医院设备条件相对较差,吸纳的病人范围较小;而工资待遇偏低,学历参差不齐,好点的医生都留不住,病人信任度逐渐降低。
天河区五山街华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周边高校老师等常住人口40325人,服务对象数量庞大,这里配有B超、心脑电图等多种医疗设备。“为了能够给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今年还计划投入一笔资金添置或是更换医疗设备。”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元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在今年中旬,重新配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方便为居民建立诊疗档案、电子病历,从而实现对社区居民健康指导、诊疗、康复等全过程服务。去年,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周末在当地广场、步行街给老百姓义诊,向老百姓讲解健康问题。今年,他们还将扩大义诊范围。
广州市天河区卫生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社区医生遇到诊断不清和处理不了的疑难杂症时,可随时向对口的定点大医院转诊;而病人到了大医院,有专门的护士陪同,无需挂号、等候。如果做了检查,病人也不需要专程去取,医院会及时将结果传回社区,为参保职工就医开辟了一条便利通道。
困惑
小病有“着数”大病有麻烦
虽然是新政实施的第一天,但记者在荔湾区逢源街社区服务中心遇到的萧姨对“大小点”并不陌生。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小点”定在逢源街社区服务中心,“大点”定在市一医院。
萧姨患有高血压,平时要吃两种药,先前,由于社区医院只有其中一种药,她因此还是选择到市一医院就诊。两个多月前,萧姨病情好转,只需服用一种药,而这种药恰好社区医院有提供,扣除医保后,她每次取药只需另外缴费20元左右,还不用支付挂号费,比在市一医院少花60元。萧姨说:“现在,大医院的报销额度更低,相比之下,在社区医院能享受到更便宜的药费。”
然而,同在荔湾区的苏姨却没有那么“幸运”。据苏姨介绍,她“小点”定点在南源街环翠园卫生服务站,“大点”定点市二医院。心脏手术后,她每天必须服5种药,因药品费用昂贵,她即时申请了“门慢”,但扣除医保报销后,每月还要自掏腰包500-700元。
据了解,苏姨服用的5种药中,社区医院只能提供其中3种,而且只能在大医院取药。“为了能享受大医院原来55%的报销额度,我还必须去社区医院转诊,过程更加麻烦。”
记者采访过程中也发现,有与苏姨情况类似的街坊,为了省点药费,只能两边跑,社区医院有的药在社区医院取,没有的再去大医院取。
矛盾
转诊让社区医院权力过大?
越秀区街坊梁姨告诉记者,她更倾向于前往大医院就诊的原因之一是,大医院设置的科目齐全,细致,但社区医院则多数是依靠几个“全科”医生。新政实施后,大医院原来的医保报销额度下降10%,只有经过社区医院转诊才能享有新政之前的优惠,也就是55%的报销额度,无论大小病,如果需要转诊,社区医院发挥着中间人的作用。
因此,梁姨担心社区医院过分控制病人转诊,“社区医院为了自己的效益,不会轻易同意病人转诊,从阴谋论角度看,会不会出现即使需要转诊,但也要拖几天?这样会不会让社区医院转院与否的决定权过大,引发新的医患矛盾?”
南源街环翠园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告诉记者,如果病人所患疾病社区医院有能力治疗,但他又想转诊,“我们会尽量说服,尽量做工作。如有些老人特别执拗,就只能满足他的要求,同意转诊。”
据称,医药无法满足是病人转诊的主要原因。由于不同级别的医院能够配备的药品种类规定不同,某些药品社区医院无法提供,“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药跟病人所需药生产厂家或者剂量或者品牌等不同,不会影响到治疗,但是病人很坚持一定要大医院配备的那个品种,我们也没有办法。”
有街坊认为医生过于“蛮横”,故意刁难患者不同意转诊,未来同时享受较高医保报销和大医院资源将会很难,影响居民治病信心。
链接
小点大点间如何转病患?
(一)上转疾病范围:
1.急、慢性疾病,病情较危重者,或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2.诊断不明确或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疑难复杂病例;
3.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属《广东省医院手术分级管理规范(暂行)》规定的手术病例;
4.患恶性肿瘤需要放、化疗者;
5.因技术、设备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处理的病例;
6.依据法律法规,需转入专业防治机构治疗的;
7.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况。
(二)下转疾病范围:
1.各种危、重症经救治后病情稳定或缓解进入康复期患者;
2.诊断明确,需要长期治疗或管理的慢性病患者;
3.各种手术后病情稳定,仅需康复治疗的患者;
4.各种恶性肿瘤化、放疗间隙期;
5.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患者;
6.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家属要求继续康复治疗者。
(编辑:苏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