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赴昭通“支医”医生袁志坤:让更多的贫困患者站起来
2019年9月,袁志坤所在的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医院接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支医任务,要求派技术骨干到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口帮扶。袁志坤踊跃地报名参加了。
从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东莞到偏远的贫困山区昭通,这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卫生健康意识不高,加之昭通气候和经济的原因,许多患者有病拖着直到扛不住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膝关节病症的患者病情更严重也更趋于年轻化,对袁志坤触动很深。山与海要相逢,人和人要相遇,来到昭通半年多的袁志坤,已经把这里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只想再多做一些手术,再多传授一些知识……
把最好的服务留给患者
一些贫困群众常年在崎岖山路上行走,加上山区潮湿阴冷的特殊气候环境,髋膝骨关节病极为常见。为了让更多贫困山区的群众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袁志坤把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倾其所有向同事传授新观念、新知识,积极努力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竭力为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五科培养一支技艺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疗队,进一步提升外五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我们过来支援是短暂的,只有把技术留下并培养更多的医生,才能长久地服务好当地患者。”袁志坤说。他手把手地教外五科的医生开展各类复杂手术,讲解手术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使他们能够独立开展手术。在他的帮带下,目前外五科的4位主治医生都能够独立承担手术。
为了提升外五科整体的医疗水平,袁志坤和同事们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推广无痛关爱示范病房,引进新药物,更新设备,不但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还大大缩短了康复时间。
“自从袁医生来到我们科室,不仅帮助我们科室提高了整体业务水平,同时也为我们护士减轻了很大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外五科护士保艳说道。
“把东莞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的医疗理念带过来,让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外五科打造成市二院的一张名片,切实提升医疗水平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袁志坤充满了信心地说。
仁心妙术备受称赞
一名双腿外翻,依靠轮椅生活了十几年的老病号一夜之间就可以正常行走了。这个消息在昭阳区苏家院镇双河村不胫而走。70岁的刘平会,她在儿子的劝说下到了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五科做了双膝关节置换术,手术第二天她便可以下床活动了,为她做手术的医生正是袁志坤。
“以前我经常说,我这个腿么怕要遇到神医才能治好了,多亏东莞来的袁医生,折磨我十几年的病腿终于治好了。”在医院病房内刘平会扶着辅助仪做康复锻炼,她的双腿手术后康复得很快。“随着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我也有信心把生活打理得更好。”说起自己以后能够自如行走,还能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刘平会对为她做手术的袁志坤医生充满感激。听说刘平会的双腿奇迹般地好了,有同样病症的几个邻居纷纷来到了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排队等待袁志坤为其做手术。
4月1日晚,在外五科的病房内,一片欢声笑语。78岁的孟清芬格外轻松,她眯着眼睛安安稳稳地躺在床上,不时活动自己的双腿,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随时需要人搀扶才能活动。孟清芬已经依靠轮椅生活了好几年。听着儿孙们讨论着以后的生活,她会心地笑了。
她和刘平会是邻居,现在病房也是挨着的,几天前孟清芬做了膝关节置换术,有同样病症的儿媳妇看到老人家的腿手术后腿型与常人无异,也鼓起勇气来找袁医生为她做手术。说起袁志坤医生,大家赞口不绝。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医生,简直比亲人还亲。要不是袁医生医治,我婆婆的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好。”孟清芬的儿媳妇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袁医生虽然这么年轻,但态度好、医术高,是难得的人才。”59岁的孔德芬腰椎骨折手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赵家营有几个一样的病症,听说了也要来找袁医生做手术。”
……
在病房内总能看到袁志坤医生的身影,年纪大的患者他会拉着他们的手或者搂着他们的肩膀,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康复情况,安抚他们术前焦虑不安的情绪,这样的举动让病人心里总是倍感温暖,也拉近了他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患者们彻底融化在这亲人般的服务里,握住袁志坤的手不停地说感谢。
患者们一个推荐一个,一传十,十传百,找袁志坤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市二院外五科膝关节置换术每年就80台左右,袁志坤医生来了后膝关节置换术数量激增,预计今年可能突破160台。
不负患者 亏欠家人
在袁志坤很小的时候,父亲当过几年赤脚医生,周边很多贫困的村民生病总是拖着,有的村民实在挨不住了会找父亲来看病。穷苦人家的境遇,让袁志坤感同身受,从那时起,袁志坤便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医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志坤顺利考取哈尔滨医科大学。他勤奋好学,潜心钻研,毕业后很快成长为技术精湛的骨科医生,今年38岁的他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还参加了全国骨科医师病例比赛,取得不小成绩。
离开东莞前,袁志坤还特意走访了自己所服务的患者,一遍遍向他们嘱咐强调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来到乌蒙山,袁志坤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他希望这一年的支医帮扶能进一步提高当地医院骨科技术水平,造福当地的患者。
说起家人,袁志坤几次强忍泪水,但最终还是没有忍住,眼泪簌簌地往下掉。他告诉记者,父亲是民工、母亲是农民,从小家境就不好,现在年迈的父母身体也不是太好;妻子是东莞市石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女;女儿读小学二年级,儿子读幼儿园大班。一家人正是需要“顶梁柱”的时候,自己却远在他乡,帮不上什么忙,感觉对家庭的亏歉太多。
袁志坤说:“选择来昭通,我非常对不起东莞的患者和家人,但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更需要我出把力。”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娟 申正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