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垃圾填埋场助力茅洲河变靓

17.09.2020  05:56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茅洲河,作为珠三角地区治理难度大、治理任务紧迫的河流之一,目前正在蝶变,这其中离不开对流域内大型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综合整治。

▲茅洲河的水质正在提升改善。

收集“坏水”并作技术处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东莞和深圳的界河,茅洲河在东莞境内主要流经长安。打赢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可以说是长安的民生“1号工程”。

治水首先要切断一切污染源。垃圾填埋场所产生渗滤液就是众多污染源中的一类。因此,杜绝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持续影响,渗滤液的达标排放就成了茅洲河水污染治理中的关键。

▲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收集井。

那么,“医治”一个垃圾填埋场大概需要几步呢?如同医治病人一样,需要科学施策,精准发力。首先,当然是要封场,不再收纳垃圾。其次,要围绕着场内的存量垃圾做文章,包括堆体整形、覆膜、气体导排、雨污分流、覆绿,再通过建立完整有效的渗滤液导排系统。

▲红花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已经覆土覆绿,并安装了不少黑色的导排管“排气”。

茅洲河流域的红花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和乌沙生活垃圾填埋场就是按照这样的流程来“治病”的。

红花坑生活垃圾填埋场于1994年启用,占地约5.8万平方米,存量垃圾约176万吨。2011年底完成全面封场整治。完成覆土、覆绿后,从远处看,现在的红花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就是一个绿色的小山坡。坡上插了一排排黑色的管子,这是导排管。垃圾长期在地下堆积会产生易燃易爆甲烷气体,安全隐患大,因此需要长期“排气”。

为了实现雨污分流,变身小山坡的填埋场还进行了覆膜,穿上了“雨衣”。雨水被覆膜阻断后,不会再下渗入垃圾之中,而是沿着黑色的内膜沟从山坡流下,进入市政管网内。

▲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经过处理后变成清水,然后再排入市政管网。

收集完“好水”后,重点就是治理“坏水”了。隐藏在垃圾山里的渗滤液会被泵井抽上来,收集到垃圾渗滤液收集池内,然后进行技术处理,达标后也同样进入市政管网内。2016年,长安镇在红花坑填埋场就地建设了一座最大处理能力达80吨/日的渗滤液处理设施。2019年5月份,红花坑填埋场增设一套集装箱式渗滤液应急处理设备,处理能力达200吨/日。

整个渗滤液的处理过程会接入环保监测系统,会有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只有达标了的水才能离开生活垃圾填埋场。

▲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池。

水变好了岸边风景也美了

一个病人慢慢痊愈之后,接下来就是要保养了。记者了解到,在开展治污攻坚的同时,长安镇也在围绕着茅洲河绘织滨水休闲带,对河岸进行景观品质提升,打造慢行系统及特色的节点型公共开放空间。

新增的绿植、彩色林、小景雕塑……正在为近距离观水、亲水营造美好的意境。清风柔拂长堤,清晨和傍晚时分,河堤之上,越来越多市民来这里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