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荒”一旦加重,买单的是你我
医本正经 □周昭远(三甲医院医生)
自古就有“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说法,说明古人把当医生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之一,良相治国,良医治病,都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我1981年高考时,全班有8人考上大学或中专,其中3人学医,1人学护理专业,说明当时医疗专业多么受热捧,现在却出现医学院校招不到学生或生源素质偏差、大医院招不到医生的窘境。出现医生荒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应对?
人选择职业不外乎考虑收入、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和挑战性等,医生作为治病救人的职业,理应收入高受人尊敬,工作环境相对较好,而且医疗本身也充满未知和挑战性,能够克服困难治好疑难病或抢救成功危重病人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我就是沉迷于医疗带给我的成就感而愿意终生为之奋斗。但近几年医疗环境恶化,民众普遍怀疑医生从自己身上捞取好处,对医生的观感从白衣天使变成白眼狼,而且大多数医院医生的收入与其付出的辛劳和压力不成比例。学医投入大时间长,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多,刚工作时每月3000元左右,和其他专业大学毕业生相似,但医生的值班时间长,病人病情变化时随时要回医院处理,节假日常要值班,病人要求又多,稍不满意就投诉甚至打骂,加上刚工作时经验不多,不可能单独处理疑难病和危重病,新医生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因此跳槽多;另外,社会对医生整体评价欠佳导致不少医学生改行,缺少新鲜血液补充,很多医院医生出现断层,“医生荒”就此形成。
要解决“医生荒”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医生的待遇和地位,让民众明白,现在的所谓公立医院并非完全政府投入,医院要生存要发展,收费是必然的。而政府能做的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监管医疗服务和医疗收费,并进一步改善医保体系减少病人自付比例,让病人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然而医疗再先进也有局限性,这就需要医患之间减少互疑增加互信,如果医生尽心尽力后效果不好,仍然能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充分谅解,相信他们的工作会更加舒心,自然也会吸引更多人学医和从医。但假如现状不改,医生荒进一步加重,全社会都会为此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