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痴”夏明凯

17.05.2014  05:05

从医52年,患癌后接诊5万人次,去世前8天还在出门诊。


      ●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袁丁  刘秋宜

策划统筹 王垂林 梁有华 陈枫

      明媚的春光,暖暖地洒在洁白的病床上。夏明凯合上厚厚的《实用内科学》,放在床头。“我有点累,想休息一下。”他对护士笑了笑,缓缓躺下……

      2014年3月21日11时许,清远市人民医院77岁的老教授夏明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

      42岁,他自学英语,成为医院首位用英语教学和查房的医生;

      56岁,他南下清远,出任市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带出一支医技精湛的医生队伍;

      68岁,他荣获“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称号,成为全省医疗战线的楷模;

      72岁,他确诊患有淋巴瘤,此后带病坐诊4年多,累计接诊近5万人次……

      他的一生,痴迷于医生这个职业,痴迷于解除千千万万病人的痛楚。他身边的人都说,夏明凯是一个“医痴”。

      临终前的“限号”谈判

      “一天最多30个,不能再加!

      3月20日下午,清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张小勇来到了夏明凯的病床前,“强硬”地说。

      张小勇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和老先生“谈判”接诊人数。

      张小勇更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次。

      3月13日,夏明凯因心肌衰竭住院治疗。此前4年里,从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他都坚持在门诊坐诊。“医院老专家一般一上午放号25个,但病人找到夏老加号,他从不拒绝。有时竟一口气加到50个,下午一点多才下班。”心内科门诊部护士长徐海燕说。

      作为夏明凯曾经的学生和下属,张小勇趁着老先生住院,再次提出门诊“限号”。

      “不行!很多病人都是从山区赶过来的。”夏明凯还是不肯,“至少得看45个!

      “谈判”的结果是各退一步——限号40个。

      张小勇长叹一口气:“我们都说,夏教授就是个‘医痴’。

      1937年,夏明凯出生在江苏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曾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生物系。10岁那年,夏明凯因败血症高烧昏迷,幸好在药房工作的大哥拿到了当时还很稀罕的青霉素,他才康复。“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对医对药的感激与向往。”在自述《医路漫漫50年》一文中,夏明凯道出了自己与医学的缘分。

      成年后,夏明凯如愿考入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南衡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93年,专长心内科的夏明凯应邀来到清远,担任市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退休后又返聘,一直干了16年。直到2009年初他被确诊罹患淋巴瘤,必须住院化疗,夏明凯才无奈地放下工作。

      经过10个月治疗,夏明凯的病情得到了控制。2009年底的一天,一位病人家属悄悄摸到夏明凯的病房,请他诊病。左手打点滴,右手开药方,夏明凯在病床上开了患癌后的第一张处方。“医痴”的心再度萌动。

      第二天一大早,夏明凯就向医院申请连续坐诊3个上午。院方拗不过他,只得答应。

      3天过去,病人越来越多。夏明凯提出将坐诊时间延长到一周六天。这回,医院不答应了。

      “我一天不看病人,全身都不舒服。”70多岁的倔老头毫不退让。院长周海波只好勉强批准,“但前提是得限号!”可直到离世,夏明凯都没有遵守这条约定。

      “用52年积累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继续为病人服务。”今年年初,在医院颁发的返聘证书上,夏明凯写下这样一句承诺。就在这次住院前一天,夏明凯仍坚持早上7点半准时开诊,比医院规定的时间还提早半小时。

      半年工资买一本“大部头”医书

      3月20日晚,夏明凯的老伴徐纯华接到丈夫打来的电话,让她捎去两本医书——《肾脏病学》和《实用内科学》。

      徐纯华不记得,这是第几次给老伴准备医学书籍。

      徐纯华更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次。

      夏明凯家里的书房,5个旧书柜密密麻麻塞满了医书。几本上千页的“大部头”将书柜隔板压得凹了下去。

      徐纯华说,上世纪80年代买的《Heart Disease》是夏明凯最喜欢的英文医书,花了当时夫妻俩半年的工资。

      “业精于勤”,是夏明凯一辈子信奉的格言。50多年来,夏明凯在各级医刊发表论文75篇,科普文章40篇。夏明凯上大学时学的是俄语,但他渐渐发现,只有拿下英语,才能从外文书刊中掌握更多医学前沿知识。1978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夏明凯开始自学英语,不久就能阅读英文专业书。

      内分泌科主任李绍清至今还保留着20年前,他配合夏明凯编纂的《心电图实习教程》。80多页的教程图文并茂,用中英双语介绍各种心电图波形。“参考材料来自夏教授的英文书,我翻拍图片,夏教授翻译说明。”李绍清说,这本教程印了几十本,当时的大内科医生和实习生人手一本,“帮了医院的大忙。

      20年前,清远建市不久,市人民医院既缺设备又缺人才。为了创“三甲”,医院引进了一批骨干,夏明凯就是其中之一。

      “引进夏明凯真是选对了人。”上世纪90年代任医院副院长的郑淑姝记得,当时有些医护人员不会用心脏起搏器,夏明凯就手把手地教;有些人不会看心电图,他就自己编出了教材……

      为了带动更多医护人员学好英语,夏明凯在担任大内科主任期间,每天上午例行查房都会不时用英语提问,并要求医生和实习生用英文撰写病历。后来他索性开起了“小灶”,利用早上交班后的15分钟给医护人员上英语课,学专业词汇。

      在夏明凯的主持下,大内科从1993年4个病区发展出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血液科等11个病区,去年门诊量接近28万人次;这些病区的“一把手”,超过一半出自他门下,由他挑选并输送到省里进修……

      “夏教授对整个清远地区的医疗发展都有大贡献。”周海波说,当地首个医学专科分会——清远市医学会内科分会正是由夏老牵头筹办。在担任主任委员的8年里,夏老组织了多场学术研讨活动,培训了大批来自周边山区的医生。

      用医者仁心呵护身边每一个人

      3月21日早晨,夏明凯的精神似乎不错。他与值班护士范婷聊了起来。“病人是很痛苦的,你们一定要对病人好……

      范婷不记得,这是夏老第几次和她聊起关心患者。

      范婷更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次。

      “他是模范医生,也是模范病人。”范婷说,夏明凯这次入院时呼吸不畅,已经无法平躺。可他从来不把痛苦表现出来,也很少按铃呼叫护士。

      夏明凯还是一个模范丈夫。老伴徐纯华近年患上眼疾,夏明凯每天都会牵着夫人的手去买菜、散步。“大半辈子都是她照顾我,现在轮到我来做她的眼睛。

      夏明凯用医者仁心呵护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病人。

      心内科门诊4号房,是夏明凯最后坐诊的诊室,那张“特制”的矮脚凳还摆在原位。夏明凯曾解释,把凳腿截短是为了让病人的心脏与血压计臂带位置更接近水平,减少误差。

      “夏老写过的病历最易辨认,只有他会在病历上用荧光笔‘画重点’,讲给病人听。”护士长徐海燕说。

      “夏教授开的药又便宜又管用。”从清新到市里看病的潘先生说,从去年起,他与母亲就一直吃夏教授开的药。

      清远是山区市,不少患者家境不宽裕。他在科室建章立制,坚决拒收红包。“为病人精打细算”,是夏老生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夏明凯多次带队到基层巡诊,有一次“送诊下乡”,碰上一位患者宫外妊破裂腹内大出血休克,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血源。因腹泻正在输液的夏明凯得知自己血型相符,立即拔掉输液管,为这位素昧平生的母亲献出300毫升鲜血。

      “在他眼里,病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周海波说,作为老专家,夏明凯治好的高官名流不少。很多人想上门酬谢,他一概谢绝。“我们都觉得他有点清高,现在看来,这就是老知识分子的‘文人气’吧。

      淡泊名利的夏明凯,对医疗行业的荣誉其实看得很重。

      近年各地频发医患冲突,让夏明凯备感心焦。今年年初,他找到相熟的心外科护士长丁明云。“我们合作写一本医患故事实录吧!”老人家言辞恳切,“我要用真实的点滴来感动世人。

      丁明云至今还在自责,没来得及完成夏教授的愿望。她的耳边,还回荡着夏老常说的一句话——

      “我只想在有生之年,力所能及地去治疗和挽救更多的病人。

      原文链接: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4/21/content_7295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