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内转诊可走“绿色通道”基层医疗也能享受名专家会诊

17.05.2017  09:40

大洋网讯  昨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家基层医疗单位成立医疗联合体(下称医联体),本报记者从医联体签约仪式上获悉,在越秀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主导下,中山一院牵头与越秀区中医医院、越秀区妇幼保健院、越秀区儿童医院3家二甲医院和东山街、大东街、梅花村街、黄花岗街、白云街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联体,形成三级联动医疗网。今后,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能享受到中山一院名专家会诊、优先转诊住院等便利。

医联体内转诊

可走“绿色通道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方便群众就医,推动医疗联合体成为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党委书记肖海鹏表示, 医联体在组织架构上突出政府主导的特色,由越秀区卫生计生局牵头成立医联体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医联体日常运作,通过开展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多渠道合作。

医联体内就医的患者,就医转诊更加顺畅方便。比如,患者在医联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二级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可预约上级医院专家进行临床诊断、影像诊断、病理诊断等服务。对于需要转诊的疑难病症或危急重症患者,医联体内开通“绿色通道”,上级医疗机构将优先安排住院床位。

鼓励但不强制名教授到社区执业

在签约仪式后,医联体举行了第一场培训,为基层医院的医生进行神经科学术培训。肖海鹏表示,医联体成员在技术、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将享受到中山一院的特别“照顾”。

根据医联体成员的需求,中山一院将派出专家进行教学查房和技术指导,鼓励专家到医联体单位多点执业,同时优先接纳医联体医务人员进修及培训。“我们不会强制要求教授到社区执业。实际上,专家到社区看的病人数量远没有在大医院多,而且社区看到疾病多为常见病、小病,从服务病人的角度来说是不合理的。”肖海鹏指出,医联体内应有合作分工,从而实现疑难疾病到大医院就诊,小病、慢性病在社区治疗。

越秀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黄甫初表示,目前,越秀区基层医疗机构已与多家大医院建成医联体,政府目前没有对医联体内的双向转诊率进行强制要求,但医改会将这个指标作为考核标准。

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介绍,由于我们临近中山一院和省人民医院,很多人以为急危重症产妇会就近送到这两家大医院。实际上,由于大医院资源紧缺,加上缺乏行政协调,我们只能靠医生“刷脸”,通过与相熟的专家联系,把病人送到其他医院就诊。加入医联体后,我们希望大医院能在专家、设备上给予指导。

文/广报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