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首个医联体运行4个多月 到“家门口”看专家的人仍不多
专家按计划有序地到各乡村和工厂企业进行义诊活动,宣传医联体的新技术。医院供图
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市人民医院和谢岗医院7月1日建立了全市首个医联体,人民医院专家轮流到谢岗医院坐诊,两家医院还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检查结果互认,不少市民认为此举利民——患者在基层医院也能找人民医院专家看病。
如今医联体运行4个多月,到谢岗看病的患者是否有增加?
根据医联体营运情况分析,由于谢岗镇人数减少,医院环境陈旧,医疗设备不足等情况,谢岗医院门诊人数、门诊收入、业务总收入仍没有明显改善。
对此,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市人民医院也“搬”了一些医疗设备器械到谢岗医院,开展了一些以前没有开展的诊疗手术,等明年谢岗新院落成使用后,就医环境及配套设备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医联体也将加强宣传,拟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地区,把附近桥头、常平、樟木头、清溪几个大镇以及临近的惠州市的患者吸引过来。
门诊人不多 设备陈旧缺乏
部分检查手术没法开展
记者了解到,此前,谢岗本地有一半患者不在本地看病,分流到周边樟木头、桥头、常平等镇街医院和市区大医院。
“主要是因为医院环境陈旧,设备不足,难以把患者留下来,此前门诊量一直在下降。”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联体建立以后,曾做过统计,从7月1日起至8月31日的2个月期间,医联体的门诊人数、门诊收入、业务总收入等各项指标仍然在下降通道中,但跌幅较以前有所收窄,住院收入有轻微上升,“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明显改善。”
市人民医院负责人分析说,经营状况改善不明显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谢岗镇人数在减少;二是多个因素构成,包括医院设备陈旧,布局不合理;人员待遇偏低,陈旧的环境致人才流失;没有令人信服的技术支持;没有更新医疗设备;就医流程繁琐,宣传不足,很多市民还不知道“医联体”等。
医联体成立时,市人民医院驻谢岗的医护团队共52人,包括了学科带头人17人,医疗骨干18人,涵盖了内科、外科。
但驻谢岗的专家们产生了困惑:一名呼吸科的主任医师此前在市人民医院一天要看七八十个病人,但是去了谢岗3个多月,“最多的一天只看了5个病人”。
医疗设备陈旧缺乏也是制约专家看诊的一大难题,市人民医院专家在谢岗医院接诊了患者以后,很多检查和手术没法做,病人只能往市人民医院转诊。
由于供过于求,市人民医院在上月对派驻的专家结构进行了调整,派驻专家虽然仍有十余人,但撤回了部分学科带头人,抽调部分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过去帮扶。
已增加部分医疗设备
开展了一些新手术
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说,由于是新的探索,以前很多设想可能比较理想化,现在实行起来,发现还是有不少问题,例如之前约定的5万元以上设备由医联体三方一起同意购买,如今实行起来,感觉多头管理有不少难处。
不过医联体也在努力改善困境,比如市人民医院就搬了一些医疗设备和器械到谢岗医院,在没有搬入新院前,也合理增加了一些医疗设备的投入,使之能够开展日常的工作,例如普外科、妇产科的微创设备、泌尿外科的微创设备、儿科及新生儿科的必备设备、眼科的必备设备等。同时,优化医疗流程,减少不合理环节,方便患者就医。
市人民医院负责人表示,医疗骨干到谢岗医院后,也开展了一些以前该院没有开展的手术,比如一些颅脑外科手术、泌尿科手术,“现在必要时,也会从市人民医院带一些设备和器械过去开展手术诊疗。”
目前,为了让更多市民知道医联体,专家们还按计划有序地到各乡村和工厂企业进行义诊活动,宣传医联体的新技术。
医联体的管理也正在改善。记者了解到,目前信息系统由医联体共同商议,初步计划已完成。届时,医护人员可以在医联体方便地使用电子病历,对就诊患者进行管理。
声音
建立医联体患者最终将受惠
目前仍在摸索经验
刚刚出台的东莞医改方案提出,要以提升镇街公立医院服务能力为导向,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选取镇街公立医院与市属公立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
“由于成立医疗联合体为我市首创的医疗机构合作经营模式,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市人民医院和谢岗医院全体职工都在不断摸索当中,希望通过经验的累积,逐步改善谢岗医院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谢岗人民作贡献。
东莞市卫计局体改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医联体建立以后,患者是明显受惠的,总结经验后,这种模式可推广。
期待
明年谢岗新院建成后
希望扩大服务范围
“目前我们只能尽量改善诊疗技术,优化诊疗流程,医疗环境改善、大规模的设备投入只能等到明年谢岗医院新院投入使用后。”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透露,谢岗新院比目前医院规模要大三到四倍,环境好,可能要明年10月份才能投入使用。
届时, 医联体拟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地区,成为东部镇街诊疗中心,不仅吸引谢岗、桥头、常平、樟木头、清溪等几个镇街患者,还希望把邻近的惠州几个大镇的患者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