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新院区启动设计,未来打造六大中心

25.03.2021  09:21

大洋网讯 3月24日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以下简称“海珠新院区”)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进行挂网招标。该院区位于海珠区珠江后航道北岸海珠湾片区内,规划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目前用地已完成拆迁平整。记者从公布的《设计任务书》了解到,海珠新院区拟重点打造急诊急救中心、妇儿中心、心脏病诊疗中心、肾病诊疗中心、消化病诊疗中心以及肿瘤中心等六大中心。

建筑定位:以人为本 展示百年传承和绿色智慧

海珠新院区具体位于广州大道南的东侧、海珠儿童公园的南面,规划新建建筑面积约35.4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7万㎡,地下建筑面积11.7万㎡。设计为床位数1500床、日门急诊7750人次规模的三甲综合医院。目前用地已完成拆迁平整,范围西至洛溪大桥、南至沥滘振兴大街,北侧、东侧为规划道路。

(海珠新院区规划平面图)

一期工程拟先行对主要医疗用房——急诊急救、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相应的地下车库、室外配套设施工程等进行建设,一期开放床位不少于1200床。同时,按规划要求对用地东侧、北侧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西侧代征防护绿地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库。二期工程拟对科研、教学、行政用房及相应的地下车库进行建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三个院区示意图)

海珠新院区建筑设计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保证医疗功能基础上,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在细部的设计上要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百年文化传承的印记。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营造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医疗中心氛围。体现绿色医院建筑理念,达到绿色院区、星级建筑的标准。建筑要展现现代科技发展,考虑采用装配式建筑、节能建筑等新型建筑技术,充分考虑医院交通和停车条件,考虑地上地下土地综合利用,建成低碳、生态和绿色节能医院。

考虑到未来经营调整和医院发展,要尽量进行标准化设计和预留空间发展接口,便于未来进行扩建与改造。要根据医院特色,实现资源共享与能源高效,构建新型的绿色医院和智慧医院。

设计原则:平疫结合 打造“花园式”医院

设计任务书》指出:考虑海珠新院区未来需建设成为广东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重症救治中心,需要按“平疫结合”原则规划可转换病区建设,兼顾平时与疫情时的医疗服务内容,对发热门诊、感染疾病科病房等建筑设施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在医疗布局上要做到动静分区、洁污分流、上下呼应、内外相连、集分结合、流程便捷的科学布局,以有利于医疗、保障和安全。在建筑布局方面要做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减少人流、物流对患者的影响。各医疗区既相对独立,又内外双通,平常时期能相互联系,非常时期能做到区域隔离,独立应对,便于管控,最大程度的满足医院运行和患者就医需求。

在环境与景观布置方面,充分利用场地内部及建筑空间环境资源,重点突出室外广场、景观轴、垂直绿化、露台空间、屋顶花园等景观绿化设施的设计,赋予各种功能空间以不同的特色,组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立体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致,塑造“花园式”医院。

建设目标: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 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

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海珠新院区设计上强调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学科建设,为患者实现治疗一体化。按同一学科群布局,在同一院区将相关门诊、检查、医技及影像整合,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如乳腺癌诊疗中心,包括了乳腺外科、内科、放疗科、诊断中心等。

(海珠新院区规划功能分区示意图)

海珠新院区将设置科研楼,扩展科研实验室面积,提高实验室质量,配置高端实验设备及平台,为高尖端的科研平台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力争建立国际一流实验室3-5个。

建设精准临床免疫创新中心,建设包括实验动物服务平台、临床免疫应用转化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医学检验检测平台、临床免疫基础研发平台、临床制剂转化研究平台中心在内的“五大平台、一个中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靖文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靖文、邱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