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一"成功升空 中国空间实验室任务进入关键阶段

18.10.2016  11:35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点火。中国网 牛博摄

10月17日7时30分,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组合体将在轨飞行30天。

两名航天员景海鹏与陈冬将进驻天宫二号,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这也是神舟飞船的第六次载人飞行。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中第二步第二阶段首飞的载人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于空间站的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神舟十一号的“到访”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进剂在轨补加和展开各项科学实验等。

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的建设。

中国载人航天已进入空间实验室阶段

1986年10月21日,著名的“863”计划被批准实施,这一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实施“三步走”战略。

1992年9月21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本次会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远航。自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起步。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分别是: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16年9月15日22时,长征二号FT2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腾空而起,奔向太空。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了第二步第二阶段,即空间实验室阶段。

六次载人飞行 景海鹏三次飞天

从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开始,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13年不平凡的历程,期间,共成功实施了五次载人飞行。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9月27日,翟志刚在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第一次入住“天宫”,也是神舟飞船的第四次载人飞行。33岁的刘洋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升空。飞船入轨后,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与以往神舟飞船相比,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2022年前后将完成空间站建设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的实现;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

随后,“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给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此次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的关键之战。

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中,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它的规模不会超过国际空间站。

按照计划,到2022年前后,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建设。基本型空间站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一艘货运飞船、一艘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

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