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⑨|“全民运动之城”绽放新精彩

28.10.2020  10:01

■8月8日,东莞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暨2020东莞时尚运动节开赛。图为跆拳道展演(记者 郑家雄 摄)

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2个全民健身日。当天,东莞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暨2020东莞时尚运动节启动仪式,在东城体育公园足球场举行。开幕式上,跑酷、街舞、花式篮球、跆拳道等动感活力的运动展演,让东城体育公园足球场时隔大半年后再一次响起市民热烈的欢呼声。今年市民运动会暨时尚运动节,设置10个极具青春动感的项目,点燃了市民积攒已久的运动热情。

东莞市民运动会、东莞户外时尚运动节是东莞近年精心打造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这既是东莞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有力举措,又是东莞全民健身工作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抓起,不断完善以“六个群众身边”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致力于丰富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全力打造“全民运动之城”的生动体现。

五年来,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丰富多彩。东莞群众体育活动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精心打造全市性的群众体育品牌,形成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打造全民健身月活动平台,实现协会和群众共同参与。除了东莞市民运动会、东莞户外时尚运动节外,东莞市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羽毛球联赛同样深受市民的喜爱,其中东莞市篮球联赛连续18年举办,影响力覆盖全国。今年,全市将举办200多项超过1000场次体育赛事活动,预计参与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五年来,体育公益培训全市铺开。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的基础上,东莞大力开展体育公益培训。东莞市滨江体育公园从2017年起,每年面向全市开展“千人公益培训”活动。培训项目非常丰富且每年更新,包括游泳、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与此同时,各镇街(园区)体育公益培训火热开展,帮助青少年从小掌握一至两项体育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年来,科学健身指导水平不断提升。东莞进一步完善镇街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功能,广泛依靠体育场馆、体育公园、体育广场监理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激励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服务,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今年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将累计培训26483人,达到每万人拥有社会指导员31人。

五年来,竞技体育成绩取得新突破。今年,宏远男篮如愿卫冕CBA总冠军,加冕队史第十冠。东莞男篮、东莞女篮分别完成广东省篮球联赛六连冠、三连冠;东莞新彤盛女篮在2019年取得队史首座WCBA总冠军奖杯;2018年,以麻涌三人篮球队为班底的中国三人篮球队,夺得雅加达亚运会男子三人篮球项目金牌。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东莞代表团获得99金88银84铜,3人次打破赛会纪录,代表团金牌总数位居全省第三,团体总分位居全省第四,获得代表团团体总分奖、2015-2017年度突出贡献奖、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当前,东莞在完成《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各项指标任务的基础上,正在编制《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未来五年,东莞将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智能化,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社会化运营,助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可以预料的是,届时东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日趋完善,市民参与运动的热情将更加高涨,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将显著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将充分彰显,“全民运动之城”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19年12月22日,第17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9东莞国际马拉松开跑(记者 郑家雄 摄)

看变化

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市民体育健身更加便捷

加强健身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作为全国有名的“全民运动之城”,东莞高度重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全市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让市民体育健身更加便捷。

罗小龙是东莞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会长,作为一名铁人三项运动爱好者,他见证着近年来东莞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东莞体育氛围一年比一年浓厚,体育设施一年比一年完善。从家门口出来,不到5公里就可以找到一个适合跑步的公园或者跑道,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跑步距离,选择合适的跑步场地,市民进行体育锻炼十分方便。

据统计,东莞建有各类体育场地17777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14.0859万平方米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1平方米。全市标准体育场24个、带固定座位的体育馆59个、篮球场(馆)5776个、游泳池(馆)578个、羽毛球场(馆)2008个、网球场(馆)288个。各镇(街道)全部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广场,实现100%覆盖。

今年,东莞还将推动全市5个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推动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具备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目前,已有130多处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记者 陈沛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