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04.12.2014  17:31

   内容摘要: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全面提升全省经济的“活力、速度和效益”,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从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产业结构升级、工业结构变化、区域产业布局、就业结构优化配置等角度出发,分析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剖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三五”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动力机制  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当成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一、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经济新的动力机制

  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已日渐制约广东经济发展。跨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双转移”(劳动力转移、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行,珠三角经济逐步凸显“”,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粤东西北地区凸显“”,后发优势不断显现,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不断缩小,区域协调发展已初显成效。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各地区也能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发挥国民经济整体优势。广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全面提升全省经济的“活力、速度和效益”,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和延伸产业链接,提升全省经济活力。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在省委省政府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根据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按照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异,确定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形成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从而有目的地促进了广东内部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之间形成新的产业分工。

  珠三角把生产成本日益增加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等低端制造业逐步转移到省内欠发达地区,完成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与高技术含量的先进制造业,以及金融、物流、会展、创新等现代服务业。随着珠三角现代服务中心的兴起,其服务的范围可辐射至整个广东区域,不仅服务于珠三角,同时也服务于欠发达地区的转入产业。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并形成不同的产业集聚中心。如粤东地区定位为包装和石化基地、绿色工业新城和海洋产业基地、家电城和信息产业基地;粤西地区定位为新型工业城和重化工业转移园区、海洋新城和钢铁工业新基地等。从而形成了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先进制造业与一般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依赖。

  珠三角地区通过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进一步打通珠三角与周边省区的联系,全面深化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分工合作,大幅拓展珠三角发展的经济腹地,进一步提升对粤东西北和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拓宽了自身的发展空间。粤东西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布局和园内承接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二)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形成内生动力,可使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后发优势”是后进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益处和优势,主要表现为后发地区可以向先行者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从而可以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走过的弯路,如先污染后治理。同时,后发地区除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开发晚、后备资源比较充足等优势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还有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成本低、投资成本低、收益高以及“干中学”、“看中学”的特殊优势。

  在省委、省政府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两年来,粤东西北地区不仅承接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更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全新增长点,甚至是全国重大战略布局的落子点。据统计,2013年,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实现产值4942.9亿元,税收194.9亿元,分别增长26.9%和29.9%,产业园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91.1亿元,增长33%,占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约22%,较2012年度提高2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粤东西北的快速发展,不仅引领着当地与全省、全国一起走向全面小康社会,也让广东的发展态势由单级拉动向区域协调嬗变。

  (三)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更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整体综合经济效益。

  资源丰富的粤东西北地区作为广东未来新发展的“主战场”,将成为广东未来20年至30年发展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借助当地的丰富资源,使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与珠三角的发展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粤东西北抓住机遇振兴发展,不是重走当年珠三角总量扩张主导、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老路,而是要把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贯穿振兴发展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区域经济政策除了要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外,还要追求空间配置效率,也就是通过对区域间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优化布局,实现经济活动总产出的最大化。在发展资源要素方面,粤东西北各有天然的禀赋资源,海洋经济将湛茂阳三市联结在一起,潮汕文化成为紧密联结汕潮揭三市的纽带,丰富的生态资源是粤北地区的绿色宝藏,“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要因地制宜,从而做到路径各有专攻,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决定》指出粤东西北12市的发挥定位,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各区域比较优势,坚持以市为主体,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实行“一区一策”,努力打造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经济新增长极,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从相对指标看,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

  近年来,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已有所抑制,广东已顺着区域协调发展道路方向前行。作为广东经济较发达地区珠三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经济增长分别为15.4%、13.5%、9.1%,同期与全省平均水平之差由“十五”的2.1个百分点,下降为“十一五”的1.1个百分点,又降至“十二五”以来的0.2个百分点。从广东GDP的地理集聚度C2(GDP最大的前2个市所占比重)显示,2005年数值已开始下降,GDP的3地理集聚度C3(GDP最大的前3个市所占比重)已从2007年开始下降,显示广州、深圳已加快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两极分化的趋势得到抑制。各方面数据显示,广东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已有效控制,经济已向协调方向发展。

 

表1  各区域分时期GDP、人均GDP增长

                                                                                                                        单位:%

 

时期

全省

珠三角

粤东

粤西

粤北

GDP增长

2001-2013

11.9

13.2

10.8

11.9

12.1

2001-2005

13.3

15.4

7.8

11.6

11.8

2006-2010

12.4

13.5

13.8

12.7

14.2

2011-2013

8.9

9.1

11.0

11.0

9.2

人均
GDP增长

2001-2013

11.0

10.5

9.5

10.5

10.8

2001-2005

11.5

13.4

6.3

9.1

9.6

2006-2010

9.8

9.2

12.4

12.1

13.6

2011-2013

7.7

7.8

10.1

10.1

8.3

    (二)从反映地区差距指数看,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呈轻微的倒“U”型。

  从趋势上看,2000-2013年广东省地级市之间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相对平均离差和泰尔指数等,均呈现比较明显的“倒U”形态。2005年、2006年是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区域差异呈现上升态势,在此之后,区域差异出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在2006年后广东省人均GDP的地区差异逐渐趋向缓和。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地区差距已经开始出现缩小态势。2005年以后,粤东粤西以及粤北山区的发展逐渐加速,与珠三角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特别是发展较为落后的粤北,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7.8%、18.2%和10.1%,分别比珠三角高出3.8个、6.5个和1.8个百分点。后发地区的加速发展,进一步缩小了地区差距,全省人均GDP最高的市与最低的市的比值从2003年最高9.3倍,不断下降至2013年的7.4倍。其他差异指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表2      2000-2013年广东区域差异的演变

年份

最大最小比

变异系数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2000年

8.5729

0.6895

0.3523

0.2050

2001年

8.3326

0.6964

0.3570

0.2099

2002年

8.9649

0.7304

0.3728

0.2293

2003年

9.2906

0.7592

0.3868

0.2476

2004年

8.9145

0.7683

0.3916

0.2549

2005年

8.1975

0.7692

0.3983

0.2653

2006年

8.1908

0.7758

0.3972

0.2642

2007年

7.9837

0.7636

0.3909

0.2571

2008年

7.7399

0.7216

0.3833

0.2466

2009年

6.7572

0.6998

0.3604

0.2166

2010年

6.4790

0.6710

0.3478

0.1999

2011年

6.6427

0.6578

0.3417

0.1917

2012年

7.0847

0.6603

0.3425

0.1925

2013年

7.3616

0.6613

0.3463

0.1972

注:计算口径为21个市人均GDP。

    (三)从产业结构升级情况看,区域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比重是转型升级的外延特征,通过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能比较直观的看到转型升级的程度。珠三角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服务业主导地位凸现,山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珠三角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47.0%提升到2002年的48.6%,随后有所下降至2006年为46.0%,近年开始提升至2008年为47.7%,2013年大幅提高到52.7%。近年增长轨迹显示,珠三角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呈现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作用。

 

表3  主要年份各区域三次产业比重

 

年份

珠三角

粤东

粤西

粤北

第一产业

1995年

8.5

20.7

31.6

37.2

2000年

5.4

17.4

30.9

32.6

2005年

3.1

12.3

23.8

22.1

2007年

2.4

9.8

21.6

17.2

2010年

2.1

9.0

19.9

15.4

2011年

2.1

9.1

19.6

16.4

2012年

2.1

8.9

19.3

16.7

2013年

2.0

8.8

18.8

16.3

第二产业

1995年

48.7

43.4

36.7

33.7

2000年

47.6

45.3

34.7

31.8

2005年

50.7

49.6

39.0

40.0

2007年

50.5

53.3

42.8

47.4

2010年

48.6

54.9

40.7

45.3

2011年

47.9

53.3

41.0

44.3

2012年

46.2

54.1

43.4

41.5

2013年

45.3

55.9

42.2

41.7

第三产业

1995年

42.8

35.9

31.7

29.1

2000年

47.0

37.3

34.4

35.6

2005年

46.3

38.2

37.2

37.8

2007年

47.0

36.9

35.6

35.4

2010年

49.2

36.1

39.4

39.3

2011年

50.0

36.9

39.0

39.3

2012年

51.7

36.2

39.6

41.8

2013年

52.7

35.4

39.0

42.0

    

      随着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继续改善。2013年,珠三角三次产业比为2.0:45.3:52.7,与2007年相比,一产、二产比重分别下降0.4个和5.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5.6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三次产业比为14.7:46.6:38.7,与2007年相比,三产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为更直观判断产业升级水平,我们引入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进行度量,该系数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高级。公式如下:

    
  (j为主要产业部门数量,θ为各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对2000年以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计算结果如下:

 

表4 主要年份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比较

地区

2000年

2007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3年比2007年增减

珠三角

2.415

2.442

2.471

2.478

2.497

2.507

0.065

粤东西北

2.189

2.189

2.226

2.232

2.242

2.242

0.053

  粤东

2.190

2.271

2.271

2.278

2.272

2.266

-0.005

  粤西

2.043

2.140

2.195

2.194

2.201

2.202

0.062

  粤北

1.988

2.162

2.212

2.229

2.252

2.257

0.095

       

      可以看到,广东珠三角和东西北产业结构继续向高度化发展,到2013年,珠三角产业结构层次系数达到2.507,比2000年上升0.092 ,比2007年上升0.065;同期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升级较快,2013年为2.242,比2007年上升0.053。分市看,各市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均比2007年有提高,上升幅度在0.101—0.001之间。与2007年相比,产业升级步伐最快的市主要集中在粤东西北地区,清远、湛江和河源分列前三位。粤东西北地区作为工业转移承接地,除了肇庆、揭阳和阳江出现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情况,其余各市在承接工业转移的同时,服务业保持稳步提升的势头,并没有出现服务业螺旋式下降的情况。

  (四)从区域工业结构变化情况看,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迅速增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区域工业实现有序转型。

  “双转移”以来,粤东西北加快吸纳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延长了广东传统优势产业的生命周期,使这些产业的国内产业链条日益延长。

  我们使用劳动密集系数来划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建立公式:

                                            (其中k为资产,L为劳动力)

  因该系数因时间不同标准也会有所差异,这里我们将该系数小于0.4(以2013年为计算标准)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按照该标准,共有纺织业、家具制造业等13个行业①可归入劳动密集型工业。

  通过对比2007年和2013年此类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变化,可以看到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完全相反的趋势:

 

表5    主要年份劳动密集型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

                                                                                                              单位:%

 

2007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3年比2007年增减

全省

35.7

35.4

34.6

34.7

-1.0

珠三角

36.8

35.4

34.6

34.7

-2.1

粤东西北

29.5

35.1

33.0

32.8

3.3

 

  可以看到,全省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2013年全省劳动密集型工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4.7%,比2007年下降1.0个百分点。从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两大区域看,变化截然相反。2013年,珠三角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34.7%,比2007年下降2.1个百分点;而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上升到32.8%,虽比2011年和2012年有所下降,但仍比2007年上升3.3个百分点。可以说,随着“双转移”的实施,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从珠三角向东西北地区流动。

  随着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珠三角制造业向集中程度更大、技术层次更高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从轻型化到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的转变。

  装备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的主体,往往代表一个地区科学技术水平先进生产能力。我们选取2007年和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8大行业②进行比较,结果如表6:

 

表6    主要年份装备制造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

                                                                                                                  单位:%

 

2007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3年比2007年增减(个百分点)

全省比重

44.8

44.9

46.1

46.4

1.6

珠三角

49.7

51.2

52.9

53.8

4.1

粤东西北

16.7

14.3

15.3

15.6

-1.1

 

    注:因2011年工业行业调整,与2007年口径略有差别,但不影响计算结果。

  可以看到,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基本平稳,其中珠三角装备制造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占全部工业比重已突破半壁江山,2013年已经达到53.8%,比2007年上升4.1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因为劳动密集型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2011年占比为14.3%,2012和2013年有所比重有所回升,但仍比2007年下降1.1个百分点。

  (五)从区域产业布局情况看,区域之间加快产业错位发展,区域内产业集聚度增强,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

  对于一个省来说,区域之间和各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过高,容易形成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过低,往往会缺乏协调性,形成区域产业断层。可以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广东区域之间和各市之间的的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程度,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全省经济协调发展。一般认为随着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该系数会逐渐向中位数(0.5左右)回归。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公式如下:

  
  (其中,Xij和Xjk分别是两个区域的产业比重)

  分别对2007年和2013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表7    主要年份区域工业相似系数比较

 

2007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3年比2007年增减

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

0.6225

0.5680

0.5561

0.5450

-0.0775

珠三角9市平均

0.6176

0.5873

0.6033

0.5881

-0.0295

极值(最大)

0.8994

0.9242

0.9133

0.9223

0.0229

极值(最小)

0.3251

0.2892

0.3540

0.3398

0.0147

粤东西北12市平均

0.3404

0.3280

0.3627

0.3508

0.0104

极值(最大)

0.8830

0.8252

0.8490

0.8243

-0.0587

极值(最小)

0.0405

0.0611

0.0742

0.0720

0.0315

                                                            注:本表按工业增加值计算,其中2007年为39个行业,2011年起调整为41个行业。

 

  根据41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计算结构相似系数,结果表明:一是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结构相似系数继续保持一个回落趋势,从2007年的0.6225下降到2013年的0.5450,表明区域间工业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两大区域进一步凸显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的特征。二是珠三角各市平均结构相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珠三角从2007年的0.6176下降到2013年的0.5881,说明区域内产业同构得到改善,粤东西北各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略有上升。无论珠三角和东西北各市之间相似系数均值均向0.5靠拢,说明区域内产业同构或产业差异过大均得到明显改善。

  (六)从产业与就业结构协调情况看,就业结构不断改善,产业与就业结构偏差缩小,区域劳动力结构配置不断优化。

  “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促使东西北地区就业人口结构明显改善。2013年,珠三角非农从业人口占90.6%,比2007年提高3.7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粤东、粤西和粤北分别占67.3%、47.0%和51.2%,比2007年提高9.2个、6.1个和3.6个百分点,表明区域就业结构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迈进。

 

表8    2007年和2013年区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构成

                                                                                                                单位:%

区域

2007年

2013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省

29.4

39.0

31.6

23.0

41.9

35.1

珠三角

13.1

49.5

37.4

9.5

50.9

39.7

粤东

41.9

34.5

23.6

32.7

39.2

28.1

粤西

59.1

20.2

20.7

53.0

20.7

26.3

粤北

52.4

20.8

26.8

48.9

22.4

28.8

 

  通过计算产业偏离度,可以得到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如下表:

 

表9  2007年和2013年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对比

                                                                                                                            单位:%

 

第一产业

偏离度

第二产业

偏离度

第三产业

偏离度

总偏离度

2007年

全省

24.1

-11.4

-12.7

48.1

珠三角

10.6

-1.4

-9.2

21.3

粤东西北

35.1

-23.5

-11.5

70.1

2013年

全省

18.1

-5.4

-12.7

36.2

珠三角

7.5

5.6

-13.0

26.1

粤东西北

30.1

-19.2

-10.9

60.2

  注:产业结构偏离度越大,表明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距越大,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愈不对称,反之亦然。

 

  广东产业与就业结构差距不断缩小,不对称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善,总偏离度逐步下降,从2007年的48.1%下降到2013年的36.2%。2013年全省第一、二产业偏离度分别比2007年缩窄6.0个、6.0个百分点。说明广东就业结构变动速度高于产业产值变动速度,就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粤东西北快速下降,2013年为60.2%,比2007年缩窄9.9个百分点。

   三、广东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间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两地间相对差距与总量差距同时缩小的拐点还没出现,发展不均衡问题仍十分突出。

  广东四大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7年的0.5852缩小到2013年的0.5097,表明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但由于两地总量差距过大,它们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7年珠三角GDP与粤东西北相差19300亿元,2013年两者之间的绝对差距拉大到38991亿元。尽管2007年以来,粤东西北地区GDP占全省份额逐步上升,粤东、粤西、粤北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于珠三角1.6个、0.8个和0.1个百分点,但珠三角地区仍占主导地位,2013年珠三角GDP为粤东西北地区的3.8倍。从地区间的人均GDP看,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差异悬殊,珠三角远高于粤东西北地区。2013年,珠三角人均GDP93114元,分别比粤东、粤西和粤北多66112元、59402元和67601元。

 

表10  2007-2013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GDP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珠三角GDP(亿元)

25759.83

29945.66

32147.00

37673.26

43720.86

47779.56

53060.48

占全省GDP比(%)

80.0

79.7

79.7

79.3

79.2

79.1

79.0

粤东西北GDP(亿元)

6459.35

7624.43

8200.55

9821.66

11499.77

12644.11

14069.12

占全省GDP比(%)

20.0

20.3

20.3

20.7

20.8

20.9

21.0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GDP差距(亿元)

19300.48

22321.23

23946.45

27851.60

32221.09

35135.45

38991.36

珠三角/粤东西北

4.0

3.9

3.9

3.8

3.8

3.8

3.8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粤东西北地区财政收入、投资、消费、出口等均与珠三角差距不断拉大。2007年,珠三角财政收入与粤东西北相差1603.64亿元,2013年扩大到3824.63亿元,珠三角财政收入比粤东西北地区有着明显优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受益于近年来对粤东西北地区投资力度的加大,粤东西北地区投资明显提高,但2013年珠三角投资仍达到粤东西北地区的2.4倍。

 

表11    2007年与2013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主要指标

指标

2007年

2013年

珠三角

粤东西北

差距

珠三角

粤东西北

差距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882.01

278.37

1603.64

4666.82

842.19

3824.63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909.74

2401.76

4507.98

16056.89

6801.64

9255.2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919.89

2811.39

5108.50

18933.00

7061.94

11871.06

出口(亿美元)

3540.86

151.53

3389.33

6071.50

292.54

5778.96

 

  (二)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缺乏经济增长极。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区和产业,培育成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和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即增长极理论中的增长极,这些城市利用相对有利的条件和良好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不断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向其聚集,并通过扩散经济成果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在整个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龙头作用,二是极化聚集作用,三是扩散辐射作用,四是创新示范作用。

  粤东西北共12个地市,粤东、粤西、粤北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不突出,对区域增长的贡献有限。粤东地区汕头逐渐衰退,被揭阳追赶,2013年揭阳GDP超过汕头,两者GDP仅相差39.45亿元;从人均GDP看,潮州最高为28837元,汕头28661元,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经济龙头作用不明显。粤西地区湛江与茂名经济总量接近,2013年茂名略高于湛江100亿,此外,两市在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财政收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上相差均不明显。粤北山区五市,问题同样存在,韶关、清远两市经济总量接近,差距小,韶关无法形成经济龙头从而聚集辐射周边地区。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情况。2000-2013年,广东整体泰尔系数经历了由低到高再下降的过程,整体经济差异比较大,而且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内部的差异和地区间差异,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内部差异贡献很小,粤东差异贡献高于山区和粤西。粤东西北地区内部差异小,说明粤东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形成增长极,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

  (三)区域内产业结构不合理,粤东西北三产发展相对缓慢。

  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结构会出现不同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经济的发展会导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四大区域看,珠三角经济总量大,经济辐射和聚集力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 2.4:50.3:47.3调整到2013年的2.0:45.3:52.7,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二产比重降低,符合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水准。但从珠三角内部看,2013年,珠三角地区9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的仅有广州、深圳和东莞,其他地市第三产业比重有待上升。粤东地区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9.8:54.1:36.1调整到2013年的8.8:55.9:35.4;粤西地区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1.2:43.4:35.4调整到2013年的18.8:42.2:39.0;粤北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7.0:50.4:32.6调整为2013年的16.3:41.7:42.0。从2013年粤东西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看,产业层次总体水平不高,三产占比有待提高。粤东的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二产占比高过珠三角3.8个百分点,工业化阶段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占比为四大区域中最低,粤西与粤北产业结构较为类似,农业在区域生产结构中占一定比例,均处于农业生产结构向工业化转变阶段,两地区差异化发展不明显。

  (四)产业分工水平有待提高,产业梯度转移仍需大力推进。

  区域之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不高。根据41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计算结构相似系数,2013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5450,区域间产业差异不明显。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各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为0.5881,区域分工合作不明显,产业结构雷同,对粤东西北辐射的能力非常有限。服务业同构现象较突出。全省各地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发展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转换与升级比较雷同,各市服务业总体层次不高、结构不优,同构现象比较突出。

  广东各区域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带来明显的消极作用: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据测算,2013年全省21个地级市基尼系数为0.3463,尽管近年来已经不断缩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与珠三角相比,粤东西北人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中大学生、科技人员、卫生人员的比例、每万人的医院床位数,以及文化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都明显落后。三是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阻碍地区间经济发展中的梯度转移,造成地区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争夺等负面影响,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制约经济发展。

     四、“十三五”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继续突出主导产业的对整体行业的拉动作用。

  主导产业技术先进,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十三五”进行主导产业布局调整时,政府应注意加强政策引导,充分注意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粤东西北地区要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的总体构架,以及交通通讯条件、贸易优势、市场环境、消费水平和国民收入等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的规划,在对经济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实施。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培育一批特色资源型项目,创出一批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行业领先的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带动力强、集约化水平高、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结构优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凸显增长极作用。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扩大各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解决各区域中心城市缺位或失位的问题,加强各区域中心城市与省内外经济圈、经济带的联系与对接,承接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溢出转移,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协调集聚发展与组团布局,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各市中心城区间高等级公路,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网化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推动管理精细化、智能化。要坚持发展中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同步发展的方针,不断推进新的小城镇建设步伐。粤东西北地区要实施新的中心城区规划,拓展城区空间,提高城区辐射力;要依托中小城市,建设一批产业相对集中、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的小城镇。

  (三)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提高其竞争能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各区域比较优势,坚持以市为主体,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实行“一区一策”,努力打造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经济新增长极,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要加强投资引导,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特色产业群的发展要遵循重点突破的原则,率先在若干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选择特色产业加以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群,在区域的示范和扩散效应下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逐渐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要立足于现有的产品和产业的先行优势,通过提高工艺和技术水平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优势延伸。要加大科技投入度,利用高科技推动产业转型,提升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的把区域特色经济做大做强。

  (四)继续加强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扶持。

  鼓励珠三角企业到粤东西北投资办厂,鼓励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共建工业园区,鼓励和引导省内外发达地区资本到粤东西北地区创办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吸纳劳动力多的企业,这对于加快粤东西北工业化进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

  珠三角地区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目前要以促进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发展转变;由价格竞争为主向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等非价格竞争为主转变;由高投入高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向高效益、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同时要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其对外围地区的服务能力,发挥区域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资源依赖型、基本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省内山区和粤东粤西地区转移,提高省内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支持山区和粤东粤西地区的内生工业化进程,加大对当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粤东西北地区要继续做好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及承接工作,加快产业集聚,以推动其工业化进程。同时,要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支持,根据区域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政策,实行差异化信贷管理,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各大区域之间的差距。

  

 

 

注:

  ①本文计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  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等13个行业。

  ②本文计算的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8大行业。

 

 

 

                                                                                                                                                供稿单位:综合处

                                                                                                                                              撰      稿:马建强  彭惜君  周媛媛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部署做好元旦春节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微信小程序上线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微信小程序25日上线。中国广州政府
温国辉到政务服务中心检查督导
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 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加大力度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 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张硕辅主持中国广州政府
张硕辅温国辉到越秀区调研
坚持新发展理念 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为深入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政协举行十三届十三次常委会议
广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将于2020年1月8日召开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垃圾分类工作
从前端分类到末端处理齐发力 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