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路名 一部广州商贸史

08.08.2017  08:34

  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老西关“微改造”中,十三行周边的故衣街、豆栏上街、装帽街改为了步行街,十八甫路、和平中路、杉木栏路等则进行外立面装饰。看着这些路名,老西关人感到很亲切,而“新客家人”则不免疑惑:“”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还有冼基东路的“”又是什么意思?事实上,这些路名中保留着很多跟商贸有关的历史记忆。通过这些路名,人们可以看到广州当时的业态模式、贸易集散地的形成历程及影响。

  十三行附近的西关大屋。

  以十三行路为中心拍摄的十三行全景图

   怀远驿巷:明代“国宾馆”遗痕

   追溯十三行周边最早的路名之一,大概就是怀远驿了。

  古人常把接待远方来客称为“怀远”,又把供给递送公文来往使节、官员暂住和换马的场所称作“驿”。明代永乐年间在当时广州城外珠江边的蚬子步一带,设立怀远驿,以接待“诸蕃贡使”,那时还没有所谓的“十三行”。怀远驿由于专门用来接待外国使节或使团来华贸易与居住,可谓是当时的“国宾馆”。

  从事岭南城市建筑历史研究方向的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研究员孙海刚介绍道,广州城格局在明代时候就基本确定雏形了,东边的城墙到今天的越秀南,东濠涌就是原来的东护城河;西边到人民路,今天的人民路主要就是在原来西城墙墙基上筑起来的。当时也有西濠,只是在民国年间拆城筑路才将其变为暗渠。而在宋代年间,西关一带还属于城外的滩涂地与农田。

  直至明代永乐年间,在广州城西设怀远驿,西关的商业才算是迅速发展。怀远驿由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市舶司”管理。中国官吏在这里检查外国船只运来的货物,并进行抽税和收购。外国人则在这里通过从事中介贸易的商人——“牙人”,把中国官府收购后剩下的货物卖出,买回中国产品。当时的珠江江面有四五百米宽,怀远驿就在江边上,共设有约120间屋舍,外来使节可以直接上岸,入住“国宾馆”。

  不过,到清代以后,康熙年间,广州成为全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乾隆年间,更是“一口通商”靠广州,随着西关人口越来越密集,珠江北岸不断向南伸展,怀远驿已远离江岸,就被废弃了,在其南面出现了十三行夷馆。慢慢的,怀远驿变成一条巷子的名称保留了下来, 120间驿馆则已烟消云散。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