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学!十个小妙招,让你远离信息诈骗

27.03.2017  14:22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55%的网民收到过诈骗信息,总体经济损失额为915亿元。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日常消费场景进入无现金状态,正在被不法分子盯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需要为日常网络生活加上安全意识10道“”,避免造成无法追回的损失。

  今年以来,人脸识别、二维码乃至手机充电桩等等手机软硬件都被证实并不安全,有可能成为移动支付渠道被骗的漏洞。第三方机构报告显示,骗取验证码、社交账号盗用、短信木马链接纷纷成为最常见的诈骗手段,同时不法分子还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实施差异化的诈骗,40岁—50岁人群遭遇木马链接短信风险超8成,30岁—40岁人群费者约6成有风险被骗取动态验证码和遭遇钓鱼网页,“85后”人遭遇盗用社交账号欺诈的风险高达9成。

  电信诈骗经常“两头在外”:诈骗者、诈骗窝点在境外、取款点在境外,打击面临侦查难、取证难、追账难等现实难题。大众应树立起警惕意识,尤其对钱款转出快、操作便捷的移动支付更要注意其风险性,在享受便利的同时,看好自己的钱包。记者走访专家、曾经的受骗人,总结出10道“”,只要都“锁上”,你的网络“钱包”安全性会大大提高。

   1、决不给密码和验证码

  涉及到密码、验证码,无论谁也不要给,如果是家人问你,也一定要当面或通话验证,没准家人被盗号了呢?

   2、不要当众输入密码

  在手机上输入各种密码时,确认周围没人,而且你也没有对着摄像头。如果无奈当着多人用过之后,尽快更换密码。同一个网络平台的登录密码、支付密码要不同。

   3、不要设置易猜密码

  很多诈骗分子能获得受骗人的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也经常使用弱密码撞码的方式去猜密码。简要来说,不要使用生日、结婚日、工号等作为密码,也不要用顺号、连号等常见的数字组合。建议不要所有网络账户都用同一个的密码。

   4、公开场合多用指纹支付

  在餐厅、商店等公众场合使用移动支付,最好选择指纹支付,不要当众输入密码。最好,要把开机指纹和支付指纹设置为不同的手指。

   5、不下来路不明的APP

  最好不要下载不知名的app,也不要在非主流的软件商店去下载app,能减少手机遭遇木马和病毒的情况,

   6、轻易不扫二维码

  二维码已经成为骗钱的高发载体,任何二维码扫之前都要谨慎,即使是朋友通过社交媒体发过来的二维码,因为朋友的社交账号也可能染毒或被盗。扫码之后出来的页面一定要仔细看清所有内容,尤其是要你点击确定或者输入支付密码的,最好要核实。

   7、免费网络或充电设备小心用

  在公共场所搜索到的免费wifi,或者是充电设备,用起来要小心,因为不少案例中,犯罪分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植入手机木马,进而盗取账号窃取钱财。

   8、绑定支付的银行卡少存钱

  绑定移动支付的银行卡最好只存少量现金,不要把存款主账户、主银行卡绑定移动支付。这样即使受骗也能减少损失。

   9、旧手机处理要谨慎

  更换手机时,最好将旧手机状态还原至出厂状态,这样能最大程度避免密码和个人信息泄露。修理手机也一样要小心,最好致电手机厂商热线或上官网查询指定网点。

   10、丢手机第一时间停机补卡

  手机丢失第一时间找运营商停机,然后同步补卡和报警报案。建议为手机设置屏幕保护密码。

编辑: 文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