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科技工作创佳绩 “十三五”开篇谋局新跨越

16.09.2016  04:07

会议现场

  9月12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十三五”科技发展研讨会举行,副校长章熙春作了题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报告,各学院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部省级以上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术骨干及相关部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章熙春首先详细解读了国家科技创新大会以来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系列最新政策,重点解读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文件在预算权限下放、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方式、横向项目按合同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可用协议定价等方式,以及科技人员兼职创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经审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可获得现金或股份等方面的重大利好。他认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科技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将很大程度影响到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进程和学校地位。广大科研人员要准确把握时代趋势,认清自身责任担当,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章熙春副校长作报告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各项科技指标与“十一五”相比实现成倍增长,高水平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大幅提升,高被引科学家、科研经费的增加,有力促进了学校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促进了学校在国内外高校中排名的跃升,学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已跃升至300强,工科排名位列世界第22位。在TOP75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榜中排第49,在大陆上榜高校中排名第9位;同时,高水平论文有力支撑了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领域进入了ESI全球前1‰行列,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6位,在华南地区列首位。章熙春强调,“十二五”学校科技工作的成绩是在学校党委统揽全局、精心组织,广大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学校科技工作也连创佳绩,连续两年获批国家高层次国基创新群体项目、获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排名全国第二、获批国家基金工材学部三大材料学科项目排名全国第一、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经费达2.5亿、牵头组建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下一步,学校将提前布局2017年的组织策划工作,对国家和有关部门在各科研领域、各科研专项开展重点预测和分析研究,希望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到各专项的“十三五”规划中,从更高层次谋划科技的长远发展。

  针对学校科研工作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章熙春分析,当前学校科技发展的各项指标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人均指标已经排在国内高校前列,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学校规模体量小,青年科研人员储备不足,优势学科领域少等方面。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成就

  面对“十三五”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章熙春提出了学校科技发展“12368”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实现“两个结合”:“顶天”与“立地”相结合,“育才”和“树人”相结合;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着力推进“六大改革”:对组织模式、考评机制、成果转化、经费管理、国防科研和科研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改革;重点实施“八大提升计划”:即原始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促进军民融合、科研成果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12368”工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有效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大规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教师代表发言

  与会人员为学校“十二五”期间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当前科技工作发展的大好机遇倍感鼓舞和振奋,并围绕学科顶层设计、科研经费管理、重大项目组织、重大资源争取、支撑保障管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图/臧江江 文/科技处 编辑/卢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