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十二五”规划看广州城市定位变迁

03.12.2015  15:43
十二五”期间,广州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基本可以说进入了中上发达地区水平。“十二五”期间,广州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1万美元。

   彭澎 作者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

  ■评论眼:“十二五”期间,广州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基本可以说进入了中上发达地区水平。但“十二五”规划有两个目标的实现仍不是太理想或交待不明。一是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可是连续几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没有明确指出完成任务情况以及年度目标;二是到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300元,可是连续几年政府工作报告都语焉不详,或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十二五”规划广州城市主定位是“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基本定位是“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巩固和发挥亚运延伸效应,全面开创国家中心城市科学发展新局面”。但同时,在工作任务中,又把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智慧城市、构筑国际人才港;推动建设低碳城市、全面建设花园城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构建枢纽型国际化信息港、建设国家对外交往中心;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等当作分解定位来谋划。因此,形成了城市定位的“1+2+13”的系统格局。

  今年“两会”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紧紧围绕巩固和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华南交通枢纽”的城市定位系统。显然与“十二五”规划目标有所差异。

  从中可以发现,国家中心城市是总方向,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是基本盘,这些是没有变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华南交通枢纽的定位是有所提升的,而相比较,这两个定位要有更多的基础性功能支撑。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任务可能更加具体。

  “十二五”建设的最重要基础是“十一五”完成的“十年一大变”工程和“亚运城市”建设。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和举办亚运会之后,“广州以现代化大都市的崭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2010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地区水平。

  “十二五”期间,广州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1万美元。

  可以看出来的是,广州现代化城市建设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经济的现代化与城市的现代化基本上是同步的。而这种在全国率先步入现代化经济水平的情况下,广州才获得了全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和四大“一线城市”的地位,也正是在经济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广州才提出要参照亚洲乃至世界城市体系确定自身定位。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广州“叫板”的对象是首尔、新加坡、香港、大阪、台北等亚洲城市。2014年,广州的GDP总量已经接近香港水平,虽然人均只有香港一半。因此,在“十二五”期末,广州不仅对城市定位有了新的设想,而且对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也有了新的呼声,包括“对标洛杉矶”的提法。

  “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要“着力强化五大功能”: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从去年的实现程度来看,与五大功能相联系的各种数据大致都可能完成,尤其是,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按2014年数据,地区生产总值1.67万亿元,增长8.6%,今年预计增长8%来计,是可以完成的。

  但“十二五”规划有两个目标的实现仍不是太理想或交待不明。一是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可是连续几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没有明确指出完成任务情况以及年度目标;二是到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300元,可是连续几年政府工作报告都语焉不详,或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从老百姓直观的感受来看,“退二进三”给城市面貌带来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但交通拥堵却更加严重了;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但城管工作仍然困难,垃圾分类面临困境,卫生状况仍有死角尤其农村地区;入学难、看病难、办事难等都有所缓解,但教育机会的公平、医院体制改革、社区自治机制等仍有不少困难……

  就“十三五”规划来看,首先,城市定位在坚持国家中心城市为主方向的统揽之下,要把国际航运中心、亚太交通枢纽、国家创新城市、绿色城市等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城市定位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工作任务的重点、努力的方向。其次,大力拓展新兴产业、新业态,把“互联网+”作为创新产业和创新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以及带动珠三角转型升级的载体。再次,适应新常态,在“十二五”发展速度要求达到年均增长11%的目标可能调整到8%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将绿色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