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国内社科界十大热点,排在第一位的是“新常态”

02.01.2015  05:19

  1、中国走进“新常态

  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 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 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新常态”下的九种 趋势性变化总结了出来,已完全超出了总结上年度、部署下年度经济工作的涵义,而成为对当前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状况的系统分析。8月5日、6日、7 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各地媒体及专家学者纷纷对“新常态”给出解读、梳理、谏言。“新常态”成为最 热的关键词。

  当前,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不仅表现在人口、土地等红利逐步消减,拉动增长的“旧动力”逐步下降,新的增长马力不 足。适应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的力度,将已经出台的重大经济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同时推出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改革方案。引领新常态,就要 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中国要积极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势,以更有力的改革举措,让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迈上新台阶、实现 新跨越。

  2、学术界热议“法治中国”建设

  

   今年对于中国的法治发展来说意义非凡。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人们怀着敬意广泛地纪念这部宪法的“60周年”;根据“五四宪法”产生的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也在60年前首次召开,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时说,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 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法治”为主题。法治 在国家生活、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法治中国”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法治建设,改革就有 了更清晰的依据和目标模式;搞好了法治建设,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才有了“定型”。在四中全会的部署下,新一轮司法改革的试点工作稳步开展,法检系统人财物 省级统管、司法系统面向社会延揽人才、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形成记录……这些改革的最根本目的无不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 义!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 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法治信仰深深扎根于人民内心。人们期待,四中全会后,宪法法律在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活中的价值愈加凸显,“法治中 国”能成为像“市场经济”一样的全民共识。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