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精准识贫法值得推广

02.06.2016  00:49

  本报昨日第一版报道,为全面统筹三年的精准脱贫工作,五华组建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向每个镇派驻一个以挂点县领导为队长的驻镇工作队,每个村派驻一个以驻村镇干部为组长的驻村工作组,与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一起,通过推广“十问”精准识贫法,合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贫困的成因千差万别,找准“穷根”才能对症下药。扶贫能不能确保实现脱贫落实到人、落实到户,关键看能不能有效把握“精准”二字,在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中体现扶贫开发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其中第一个“精准”就是扶持对象精准,强调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扶贫对象信息不准,找不准根源,扶贫工作就容易浮在表面,流于形式。扶贫开发贫困人口瞄不准,就可能出现扶贫资金没有扶到真贫的情况。该帮扶的帮不了,不仅达不到扶贫的目的,还会损害党委、政府的形象。因此,精确识别扶贫对象,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也是帮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至关重要。五华县推广的“十问”精准识贫法,其操作实质是通过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通过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核查,及时掌握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和变化情况,精准识别哪些贫困人群读不起书、哪些贫困人群看不起病、哪些贫困人群委身危房、哪些贫困人群没有劳动能力、哪些贫困人群缺乏启动资金。切实做到了“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原则,从而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基础。    精准扶贫、率先脱贫既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重大民生工程。打赢这场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五华县推广的“十问”精准识贫法为破解贫困对象识别难提供了示范,值得各级各地和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学习借鉴。各级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特别要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只有把精准识别、动态调整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扶贫攻坚有的放矢、精准到位,确保贫困地区真正发展起来、贫困群众真正富裕起来,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个人口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 卜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