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畔,一条环湖绿道如何改变乡村的命运
核心提示: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贯穿着交通,连接着城乡,也构筑起村庄的未来。我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工作,持续深化“四边三化”,以“两路两侧”专项整治为突破口,彻底消除沿边沿线的脏乱差问题,建成覆盖全省、环境优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
“五一”小长假前夕,我们推出“通往春天的公路”专题报道,聚焦淳安、余姚、浦江等地的最美乡村公路,探寻它们给乡土与村民带来的改变,亦为自驾游者提供出行参考。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第一站,淳安问路,几度泪湿眼眶。坝起,水淹,人离,路断……从1959年新安江大坝蓄水,全县只剩12公里断头路,到今天筑起浙江十大最美公路之一的环湖绿道,对于路,淳安人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执念。这条路,串起的是风景,载动的是乡愁,背负的是未来。今天,这条绿道寄寓着“全域景区化”的美好愿景,承载着45万淳安人快意奔向绿色发展的通途。“因路而困”的痛楚和心结,亦将随之淡化消逝。更或许,这是淳安人的“心路”。
阳光明媚的日子,76岁的淳安人余士良,喜欢静静地坐在门口,透过徽派风格的牌坊,看着百米之外的公路。当我们驾着汽车穿过牌坊,来到他面前时,老人仿佛突然从回忆中醒来,急忙站立起来,询问我们“需要什么”。
这里是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小金山点,淳安环湖绿道北线上的一处驿站。老人目光所向的,是连接千岛湖镇至汾口镇的千汾绿道,背后所依的,是水域面积达573平方公里的千岛湖。门口迎风飘扬的红色横幅告诉我们,这里刚举办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环湖骑游大会。
千岛湖畔寻路,从余士良老人开启。在这里,我们偶遇了三家人的故事。故事中,有安放的乡愁、发展的希冀、转型的机遇,主题虽各不相同,但始终不离的核心,便是余士良老人守望的那条路。
一条路,
载起半世纪的乡愁
山乡的清晨,阳光尚未穿透云层,千岛湖畔,水雾氤氲。当余士良老人引着我们走进小金山驿站时,他23岁的孙子余志伟正在维护各种自行车,预备开启新的一天。
小金山驿站,是千汾绿道上的首个骑游服务点,距千岛湖镇约15公里。骑行从县城出发,穿过千岛湖大桥至此,也不过40分钟。然而,过去金峰乡的百姓,要坐轮渡或摇小船才能去县城,往返便是一天,出行极为不便。
说起路,原本静坐在一旁的余士良老人,突然激动起来:“淳安,在千岛湖形成前,原本水陆通达。”仿佛触动心弦一般,老人瞬时打开记忆,把那段埋藏于心中的45万淳安人和29万移民的世纪往事,清晰呈现于我们眼前。
淳安全域442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573平方公里,是浙江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1957年,承载着华东地区用电的宏图,我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开建,当时遂安、淳安两县29万百姓的移民史随即拉开序幕。次年,遂安县被撤销,并入淳安县。
“走在当时的街上,看到城楼巍峨,不仅有各种雕塑,还能行人走马,简直太新奇了。”余士良老人像孩子般回忆说,12岁那年,学校组织远足,他们从姜家镇孙家坞村出发,步行5个小时到县城。当时遂安的县城名为狮城,因处在古时徽州府与杭州府之间,是新安江水运转换陆运的结点,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富庶兴盛。
然而,16岁外出当兵、18岁返乡的余士良,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1959年,大坝开始蓄水,淳安县城贺城和他惦记的狮城,都沉入了湖底。道路多被淹没和中断,北部百姓从此步入轮渡时代。他清晰地记得,那天的回家路,走得格外艰辛,心底有着难以言喻的酸楚。
“出行靠划船,隔湖能对话,握手要半天”。为改变“交通归零”的状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淳安百姓,肩挑背扛,挖路架桥,在湖畔山巅修起一条条通村公路。“淳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交通史。我们对路的执着,你难以想象。”淳安县交通局一位工作人员动情地说。
新世纪以来,在连续四任省委书记的接力关心下,淳安交通迎来一次次蝶变。千岛湖大桥、上江埠大桥先后建成通车,结束了淳安人半世纪轮渡的历史。当地人告诉我们,两座大桥通车时,无论是大桥的建设者,还是淳安的老百姓,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2007年12月,淳开公路建成通车,2014年12月又新增绿道功能,成为著名的千汾绿道;2014年12月,原有的淳杨公路,经精心设计和改建,化身为淳杨绿道;两线相接,环湖而绕,150公里长的千岛湖环湖绿道由此形成。
“自从大坝蓄水,来往得坐轮渡后,村里很多老人,就再也没去过县城。”余士良老人感慨地说,但现在,很多老人坐着儿女、孙辈的汽车,沿着漂亮的环湖绿道,去县城走走逛逛,看看如今日新月异的千岛湖镇。
说这话时,老人的目光望向门外,落在悠然伸展的千汾绿道上。“能建起这么好的路,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他喃喃自语地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