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半仙山朱氏家族:朱子家训入族谱 传予每对新人家

26.11.2016  00:35

横沥镇半仙山朱氏宗祠(记者 郑家雄 摄)

东莞时间网讯   “鳌塘宗派,鹿洞家风”——横沥半仙山朱氏宗祠正门的对联,点明了开村始祖的来历,也道尽朱氏族人对家风的重视与传承。

鹿洞者,白鹿洞书院也,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担任洞主的“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半仙山朱氏正是朱熹后裔,600多年来,朱子家训就是族人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村里修编了《朱氏族谱》,内文收集5篇祖训。如今,村中男丁娶妻之时,都会收到一本《朱氏族谱》以传承鹿洞家风。

重修宗祠  壁书朱子家训

朱氏来到东莞,要追溯到宋光宗年间。当时朱熹的曾孙朱满从福建来到广东,后来因为战乱举家迁到东莞鳌峙塘。在鳌峙塘繁衍生息200多年。朱满的曾孙朱宁斋决定与两个儿子迁居大岭山金桔岭。当时的金桔岭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朱宁斋又带着儿子迁居到横沥镇半仙山,此时已是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被视为半仙山的开村之年。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朱氏族人为纪念先祖开始修建宗祠。到现在,朱氏宗祠已经有453年历史。在这段岁月里,朱氏宗祠也成为族人议事、办学的场所。村中老人朱李成的小学生涯,就是在朱氏宗祠里度过的。在他的记忆里,朱氏宗祠一直都保存得比较完好,虽然经历过几次重修,但都不是大工程。1984年修补雨漏,1989年翻新内墙,加盖琉璃瓦。

让村中老人印象最深的,是1989年的重修。在这次重修过程中,朱氏族人将《朱子家训》刻在青石之上,再将这块青石嵌入宗祠的墙壁。在此之前,《朱子家训》只存在于半仙山族人的一些家谱之中。在此之后,这篇浓缩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家训展示在每一位跨入宗祠者面前。

修编族谱  传承鹿洞家风

现在走进朱氏宗祠,里面挂满了朱熹在弘扬理学过程中留下的名句。“善为传家宝,忍是积德门”“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这些都是朱李成等人在修编《朱氏族谱》的过程中,从福建的朱熹纪念馆等地带回半仙山的。

2014年,村中贤人达士提议修纂族谱,将祖宗功德延续,让鹿洞家风传承。朱李成等人一方面邀请本村各房耆老座谈,搜集家谱和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他们前往省内的广州、花都、番禺和省外的福建去寻根问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朱氏族谱》正式出版。为此,半仙山还举办了一场隆重的仪式表示庆祝。

“族谱除了做好寻根溯源,还要传承朱氏的好家风、好家训。”朱李成说。在修编族谱过程中,编委会成员在外地看到与家风家训有关的朱熹手迹时,就将复印版本带回半仙山,装裱之后悬挂在宗祠内。《朱氏族谱》中辟出专门的“祖训”章节,收录《朱子家训》等5篇文章供族人熟读领会。

朱李成说,聊聊数百字的《朱子家训》倡导家庭和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内涵极为丰富。比如“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教人如何与他人相处,“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教人重视德行。

半仙山朱氏一直以来的为人处世,也能体现出对家风的传承。“每个月初一、十五,村里的企业家会请60岁以上的老人,到宗祠里吃早餐。100多位老人每个月两次欢聚一堂,都很开心。”朱李成说,这就是族人孝老爱亲的具体表现。

朱氏族谱》出版之后,已经发出去1000多本。对于在海内外拥有3000多人的半仙山朱氏族人来说,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拥有一本。从族谱出版的那一天起,半仙山朱氏娶妻时都会得到一本《朱氏族谱》,以将鹿洞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家训摘录: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诗书不可不学,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