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记者眼】劳动节 请为身边的他们点赞
【编者按】劳动最光荣,在这所拥有十万各类学生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园里,有着4500余名的教职工在各行各业上为培育人才、社会发展默默无闻地奉献、辛勤地劳动着。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从北京传来喜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院士与来自全国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北京接受党和国家的隆重表彰!作为华园的一份子,我们和他一样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今天,请大家跟随本期记者的镜头,走入华园,看看每时每刻、不同岗位上的劳动者们是如何日复一日、默默坚守着。让我们一同来发现身边这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普通劳动者们,请为他们点赞!
吴硕贤院士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奖状及奖牌
五山校区半山东路。“唰唰唰”的扫地声划破了华园的宁静,一个个蓝色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是“校园美容师”,是环卫工人。“我们10个人负责全校大小道路的保洁工作,有时候晚上刮大风下大雨,枯枝落叶会比较多,我们第二天都主动提前上路清扫,尽量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干净舒服的环境。”其中一位来校已有十几年的保洁阿姨告诉记者。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亦或是寒暑周末、传统佳节,他们依旧坚守岗位、默默无闻,为师生们坚守华园这片净土。
刘师傅(左二)和他的“新伙伴”们
中区饭堂。作为厨师长的刘竞锋,一上班,要先查看各个岗位是否正常开始运转,接着就是看看今天的食材可以做点什么“特色菜”,这可是他的拿手项目,也正是因为刘师傅在专业上技术精湛,又踏实肯干,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前,他作为学校代表被派遣到新疆师范大学做一个学期的粤菜技术支持,远在边疆的刘师傅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地道广东人的他虽然生活上还不太适应,但是他说:“这是我的工作,一定要它做好,希望这里的同学能喜欢我的白切鸡,也希望多学几道新疆菜回去给大家尝尝。”
31号楼306课室。“链条的工作模式是什么样呢?”每个周四的这个时间,黄平老师会给材料创新班的同学们上机械设计课。讲台上的黄平老师神采飞扬,语调抑扬顿挫。“黄老师上课特别有‘范儿’”,2013级的韩晶磊已经听了黄平老师半个学期的课程了:“我们感觉他懂得特别多,仿佛我们的任何问题都问不倒他一样。”
面对2012年省劳动模范、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黄平老师总是谦虚地归功于集体的力量,归功于优秀传统的传承,他说:“我很喜欢教学,很喜欢上课,一名老师如果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是一件对社会贡献极大的事情。”
16号楼324室。周五上午对陈砺老师来说是个难得的“空闲”时间,他会抓紧这个时间阅读文献、批改论文。1982年毕业留校后,陈砺在华园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从和学生的同龄,到学生比自己的孩子还小,陈砺对教书的感情越来越深。而如今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地走向了教师岗位,“我会把自己的课件拿给他们借鉴,也会跟他们交流一些教学的心得。”
慢慢卸去很多社会工作的陈砺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坐在桌前静静地看看文献,把一本精品课程的教材好好地写完。
校医院。“这边有一位入院的病人你来办一下手续。”“今天2床病人的理疗做完了吗?”一身白大褂的谭小燕护士长正在紧张地安排护士为病人进行接诊。她告诉记者,护士站由70、80和90后的10位护士组成,负责配合医生为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刚说没两句,一位老教授因高烧不退准备办理入院手续,“白主任,麻烦您过来看一下病人!”谭小燕边说边跑,把记者扔在原地。
“我们的工作突发状况多,有时候一天下来除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能坐着休息一下,其他时间都是在接诊和做治疗。”谭小燕手上忙个不停,抽着空回答记者的问题,“我们都很热爱护士这份职业,能够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19号楼学生工作会议室。午休时间这个办公室的门还是开着,辅导员刘远匆匆吃完午饭后利用中午给学生会的干部们开会。“我刚回来就听说有个同学骑车意外摔伤了,”刘远刚刚结束在南宁举行的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回校第二天就赶着去探望受伤的学生。
“以前总感觉辅导员就是学生的保姆,”刘远在辅导员的岗位上仅做了三年,但是他还是凭借专业的技能技术、稳定的发挥在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并以复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挺进全国总决赛,他说:“通过比赛,我开阔了视野,辅导员应该进一步提升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按照国家提出的等级要求不断提升自己。”
大学城校区B11楼中座201课室。悠扬的钢琴声中,1米86的霍蕾老师在穿着整齐的练功服的学生们中间显得特别高大,“腿再拉伸,好,换下一组。”一丝不苟的霍老师既是这个班的专业课老师,也是他们的班主任,因此下了课仍不忘把班委留下来聊一会。
认真的老师、先进的教学环境
“入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搞了7次主题班会,”王莹是2014级舞蹈表演专业班的班长说:“老师再忙,也策划、参加每一次的班会,我们的班风因此也特别好。霍老师还发动大家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已经在华工工作十年了的霍老师曾获得两次“优秀班主任”称号,他说:“教师是一辈子的工作,我想把它做得更好。”
大学城校区B1。来自澳大利亚的Paul Winning正在与新闻与传播学院“2+2”国际班的学生交流课程内容。每周的这个时候,是他《人际沟通》全英课的上课时间,他不限于自己讲课,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讨论和发言。“来中国之前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就是比较沉闷,思维不够活跃。没想到华南理工的学生创新思维这么强,喜欢和老师讨论问题,迫使我自己也要不断地思考和更新。”已经在华工待了3年的Paul笑着说到。
大学城校区A1-1205课室。80后的宁群贤老师开始了《大学语文》通选课程的讲授。两年前,他从广东电视台来到华南理工,从纪录片专题制作者到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身份的转变让他对工作和劳动的理解更加深刻:“劳动不能是机械式的劳作,要保持激情和创造性,所有工作都应该这样,教师工作尤为如此。”
理工科学生不文艺?“不,至少我觉得华工的学生文学底蕴挺深的。”宁群贤说,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思维活跃,是华南理工的学子们相对于其他文科高校学子最突出的特点,“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讲起来也有干劲!”
无机培训楼。这个时间,这间实验室像华园里其他的教学实验楼一样,依旧灯火通明。“我研究的是超快激光光谱技术,改变测量系统中的激发波长,也就是飞秒激光。它可以用于切割技术,也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控制反应、光通讯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去年从国外博士毕业来到学校超快光学平台实验室的姜小芳告诉记者。“或许是对科学的些许热情和对未知世界的一点好奇心,驱使我来到同样热衷于科研的华南理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呀!”她笑着说到。
西六学生宿舍。“同学们早点熄灯休息呀!”管理员罗顺香一边巡查一边温馨地提醒还未熄灯的学生。不仅是二到八楼的学生宿舍,顶楼的太阳能板和各种管道都需要按时检查,一趟下来罗顺香的额头上已经布满了细小的汗珠。漫漫长夜如何度过?有着15年宿舍管理经验的罗顺香说,睡觉基本是不可能的,一来要给晚归的学生开门,二来也要保持警觉、定时上楼巡查,“空余的时间可以看看报纸和书,打发时间也顺道学习一下。”
校园道路上。空荡荡的校园里不时能看到一个蓝红灯闪烁的身影,校卫队的王班长带着4名队员驾驶着巡逻电瓶车穿梭在校园的大街小巷中。教学楼、饭堂、实验室、办公楼……今年在校卫队已是第17个年头的王班长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拿着强光手电筒警惕地巡查着,“自从开展上楼上门巡查以来,学校的治安事件已经大幅减少。遇到晚上还在学习和工作的师生,我们除了提醒他们离开的时候注意锁好门窗,还会不定时巡查,确保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校外某小区。青年教师熊巍的书房里依然传出一阵阵敲打键盘的声音。2013年他曾获得过广东省的五一劳动奖章,“其实荣誉是我们教师的职业的肯定。‘板书式多媒体教学法’是我的特色,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制图以及几何图形。当然,要熟练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就得付出更多的准备时间。”
熊巍笑着告诉记者,备课到深夜是难免的事,但花在备课的时间越多,他上课的时候也就越“来劲”。自2006年留校任教以来,熊巍几乎每年都会带学生外出参加全国大学生制图竞赛,“幸运的是,都拿了一等奖,因此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有信心了。”
像这样默默耕耘着的劳动者们,在华南理工大学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繁荣、为社会的发展、为科学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来为他们一起点赞吧:
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吴泽和、李建华二位校友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万金泉教授以及钟亮新、钟瑞敏、刘诗雯三位校友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2010级公共管理硕士(双证MPA)学生毕军校友,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校友郑明英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卢如西、曾庆洪、翁奕珊3位校友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叶茂、李焕辉、高庆、覃碧霞、周淑毅、韩伟、冯普俊等7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称号,并接受国家领导人的会见和表彰。
《华园记者眼》第49期团队
文 字:周玉 吴夏曦
图 片:周玉 吴夏曦 梁启华 祝和平(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美 工:吴夏曦
编 审:孙宏志
总策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