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记者眼】华南理工与建党伟业
【编者按】回首峥嵘岁月,拂拭光阴的尘埃,在中国共产党95岁生日到来之际,我们惊喜地发现:作为国内首批、广东首家建立了党组织的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一直承载着红色的基因,建党伟业和学校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华南理工大学拥有4个基本的办学源头。其中,广东工专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的工艺局,师生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华园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广州学运的堡垒。漫步华南理工大学历史长廓,光荣的传统必将激励广大师生再接再厉,赓续伟业,将华南理工大学推向新一轮的发展历程。
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拥有光荣历史传统的高校。回顾学校的历史,始于1910年的“广东工专”(历史上数易其名,以下全部简称为“工专”)是学校4个办学源头之一,是华南地区工业和工程教育的先驱者,师生们担当了广东五四运动先锋,组织领导了学生运动,参加缔造中共广东党、团组织,建立了广东高校第一家党组织,在大革命中被舆论称为“革命圣地”;学校所在的华园,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全市学运的堡垒,被时人称为国统区的“解放区”。
组织领导广东五四运动
诞生广东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宣传者
今天提到党的肇建,就不能不提及五四运动。深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五四运动,激发了青年人对于救国之路的追寻。
5月11日午时,广州声援北平学生运动的各界国民大会在东园广场举行。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一室著文介绍:“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广东涌现出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如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等,还有在日本留学的彭湃、在北京学习的谭平山先后回到广州,他们是广东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
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都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早期校友
华南理工大学校史研究所所长陈国坚介绍,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都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早期校友。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到工人和各界民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这“在广东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华新报》系列文章
其中,杨匏安1919年就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新报》发表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唯物论》等40多篇有关文章,称《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圣典”,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过重要的作用,与李大钊并称为“南杨北李”。
参与建党建团
建立广东首家高校党组织
信仰主义,自然就会寻求加入革命组织。
1920年8月,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创立,当时就有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铭及黄学增等6名华南理工大学早期校友成为首批青年团团员。
陈独秀、谭平山在广州
1921年3月,陈独秀主持成立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广州共产党,这是中共正式成立前国内第6个共产党地方组织,成员包括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铭等9人,后面5人皆为华南理工大学校友。
中共成立后,谭平山等人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广东支部。到1922年6月,全省有共产党员32人,而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就有6人。
在大革命时期,工专造就了一批对广州革命具有深刻影响力的革命家,如阮啸仙、刘尔崧和周文雍等。
萌生与初创中的广东党团,因他们的加入而勃兴。他们的言传身教,很快让学校成为党活动的聚集地,并最早成立了广东高校党组织。
据陈国坚介绍,文献资料表明1922年学校就“组织了C.Y.小组”,1924年前后出现了中共党组织,而这一阶段党团员身份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勇立大革命潮头
红色胜迹遍布寻常巷陌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它是中共唯一的一次在广东召开的全国党代会。40余名与会代表中,谭平山、罗绮园、阮啸仙、刘尔崧4人代表广东,后两人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早期校友。广东作为大革命的中心,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后街31号(今恤孤院路3号)中共三大遗址照。1979年12月,遗址被确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广东区委是大革命时期中共最大、最早建立的6个地方组织之一。区委成员先后就有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阮啸仙、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刘尔崧、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黄居仁、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等,领导着工、农、青年学生等群众运动、军事斗争、统战工作。
陈国坚表示:“因为有了这批学生,广东的党建才有了新生力量,工农运动才会蓬勃发展。”
红色胜迹遍布羊城(臧江江制图)
如果我们取来一幅广州的地图,就会发现更多华南理工大学校友活跃的印迹: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故址,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故址,团一大及省港大罢工故址,中共广东区委故址,广东省农民协会故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故址,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个机关故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故址,广州苏维埃政府故址……
不仅如此,他们的印迹遍布岭南、全国和南洋地区,同中国共产党从萌芽、组建到茁壮成长的历史印记重合在一起。2009年,阮啸仙、周文雍两校友入选全国百位创立新中国英模之列。
发挥第二条战线作用
华园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解放区”
北伐之后,八方风雨会中州,全国革命中心已从广东北上及西移;加上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力量受到重创,“刑场上的婚礼”成为党员牺牲的艺术写照。存量受损,增量受限,革命陷入了低潮。工专也随时势而浮沉,办学力量先是组建为勷勤大学工学院,后又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
华园自1934年启用后,师生因日本侵略而播迁多地办学,1945年冬天才重新返回。国立中大的地下党员多在1944-1945的战乱中,离校到游击区或其他地区。1946年2月,正处于解放战争初期,广州地下党青委派人成立党总支委员会,拥有104名党员;全国内战爆发后,许多已暴露的党员被迫撤离,潜伏在华园的只剩27人。后来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的著名画家符罗飞就是其中一员。
符罗飞教授和他创作的革命领袖画作 (来自《羊城晚报》)
地下党员、学生何辛曾经在1947年年底,接受翻印毛主席、党中央和新华社的重要文章的任务,传递给地下学联的主要成员。为了安全,地下党放弃原刻印点,曾改在隐蔽性更好的东区九一八路建筑工程系教授符罗飞家。
2000月9月,何辛深情回忆道:“他的家是一栋迂回的有内外厅的红砖别墅。符夫人是家庭妇女,常坐在外厅,正好帮我们‘观察放哨’。我被安排在里面的房间刻印。刻写疲倦了也会出内厅稍事休息。记得有一次,我走出休息时,见到符在内厅挂起几幅国画屏条,画的是地狱下众鬼在受各种酷刑的惨状。符对我解释道:‘这里画的是地狱,其实是人间。是把人间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残酷情况用地狱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说是吗?’他就是这样,利用时机,因势利导对我进行马列主义教育。”
直到广州解放,地下党及其领导的地下学联仍约有百人坚守于华园,因解放战争后期学运联络处均置于文学院3楼,此地被誉为“红楼”。地下中共广州市委认为:在华园的地下党通过地下学联骨干,加强对各公开合法社团活动,广泛团结学生,参加社团的已近学生数的80%,建立了群众优势,成为全市学运的堡垒。所以,一般人称华园为“解放区”。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当年10月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组建了华南理工大学,并建立了党的组织,成立了华南工农学院联合党支部。1953年3月份,华南工学院党总支成立;1955年底全校党员已达300余人,1956年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华南工学院党委,学校党建自此走向正轨。
在组建初期,从各地派遣来的党员,构成了党组织的主体。1956年前一直担任学校党组织负责人的秦思平,便是1949年秘密进入香港,在广州解放后带队开展接管工作。1954年1月被上级任命担任华工党委书记,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发展;第一届党委会11个党委委员中,南下军转干部背景的便有5人。
组建后第一次宣誓入党(来自《华南工院》)
党组织非常注重革命立场教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和党的纪律教育,也非常注重吸收积极分子入党。1954年2月5日,党总支在体育馆第一次公开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有10名优秀教工、学生入党,在教工、师生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当年7月1日,又有27名宣誓入党。
近九旬老教工一片丹心向着党,几十年来积极追求进步(祝和平摄)
从镰刀、铁锤光芒指引的大道上走来,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与党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发展至今,学校党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全校共拥有16410名党员,党的基层组织也达到762个,今年上半年新吸收党员916名。简单的数据或许不能代表全部,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却可见一斑。
《华园记者眼》第70期团队
文 字:祝和平 周玉 臧江江
图 片:周玉 臧江江 祝和平 部分来自网络
资料来源:校史研究所 党委组织部 离退休处 档案馆
编 审:柯 宁
总策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