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记者眼】华工电影院——那些年 那些记忆

31.10.2015  12:28


电影院场地——东区体育馆 

 

  【编者按】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历史上,有哪项文体活动参与人数最多?看电影,肯定是华工人会想到的一个答案。从学校组建之初便开始放映,每周一至两场,每场都有千人左右观看,60多年来,到学校的电影院看场电影已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娱项目之一,也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周,华南理工大学电影院将恢复播放,回望过去,银屏上交织的光影里融入几代华工人青春少年时的欢笑与眼泪、梦想与追求;面向未来,镜头前跳动的光束,不仅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更开启了一扇我们内心的窗。

 

两校共用一电影院


早期播放的影片刻录新中国历史

  1952年11月,华南工学院组建,位于东区体育馆内的华工电影院由华工、华农两校共同使用。
  退休教工吴寿光回忆到:“当时的电影机由一位校友捐赠,从国外进口,放映条件在整个广州市来说都是一流的,再加上两个学校轮流放映,每场电影可以说都是爆满。”
  离休教师郑璟也回忆当时的场景说,每逢放电影,学校便把学生分为两拨,一拨看电影,另外一拨去跳舞,两拨轮流才能满足需求。
  幕前,是师生们喜悦观影的体验;幕后,是放映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每次放映电影,他们都早早地赶到电影公司去拿拷贝,风雨无阻,拷贝拿来后,他们还要一格格检查胶片,保证放映连贯。电影放映时,师生们沉浸在剧情里面,放映员却在闷热的小房间里紧盯着转动的机器,一直到片尾字幕出现才放下心来。 
  当时,恰逢新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电影影片数量迅速增长,题材和风格多样化,反映开国大典盛况的《新中国的诞生》、记录军事斗争的《红旗漫卷西风》、反映恢复国民经济的《胜利之路》、反映抗美援朝运动的《抗美援朝》、反映土改运动的《伟大的土地改革》、反映少数民族新生活的《中国民族大团结》等一大批珍贵影片,有力地向华园师生宣传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

 

津津乐道的华园记忆


校报关于电影院的报道

  后来,随着看电影人数的增多,放映电影的场地也由室内移到了室外,湖滨路、北区、12号楼前、18号楼前等地都做过电影院的露天场地。
  在1986年5月31日的校报上,报道了当时学校兴建大型露天电影场的新闻,里面提到:“多年来,我院‘看电影难’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原来用残旧的流动式放映机在湖滨路上放映,场地狭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并且放映场在湖边,很不符合安全要求。在体育馆放映,观众更是拥挤不堪。将要建成的露天电影场……可供五千余人看电影。”

  当年11月1日,露天电影场落成首映,新的场地、新购置的放映机,让华园的师生每周都过上了“大日子”。每到这个放电影的日子,党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一下班就过去开始准备:挂银幕、装拷贝、卖票,而门口早就开始排起了长队,有的同学怕抢不到座位还自己带来了小凳子……  

  从小在华工长大的魏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就是那长长队伍中的一员。那时候,他最盼望的就是周末在学校看电影,电影里的人物故事吸引着他,电影里面那片广阔的世界也让他着迷。


记忆中的那些经典

  繁忙的学习之余,在周末看一场电影,也是校友们津津乐道的华园记忆。1979级校友利为民在华工读书时就是一个影迷,时至如今,他仍记得当时在东湖边上看过的电影名称和电影人物。
  1987届校友杨庭超回忆到:“那时候看电影是站着看的,但是大家仍然看的很开心,每次要放电影的时候,都提前去抢占最佳位置。”而1978级校友沈晓钟的回忆更加生动:“只要有谁在宿舍或课室说哪儿有电影,保准不用半个小时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全校,然后浩浩荡荡的学生大军在傍晚奔向目的地。”

 

为励志榜样流下热泪


学生观看励志影片《生死牛玉儒

  电影形象感人,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对于大学校园里的电影院,不仅仅是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手段,更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部部红色经典电影、青春励志电影,都曾感染、感动过一代代的华工师生。
  1998年8月,电影院重新搬回东区体育馆放映。比起上一次在这里播放电影,这时的放映条件更加先进,张艺谋、濮存昕等一批“大腕”都曾带着他们的作品来这里和师生见面。

  同时,这一时期可供选择的红色电影和励志电影也大大丰富。如2006年 11月,作为党建主题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电影院播放新时期领导干部楷模、优秀少数名族干部牛玉儒事迹电影《生死牛玉儒》。牛玉儒对群众有着深深的责任,对城市的建设有着满腔的抱负,对亲人有着无限的挚爱,面对癌症,他依然履行着一个市委书记对人民的承诺。
  观影结束后,一位位师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看电影时,喉咙一直堵着,非常感动!”、“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能深刻启迪心灵,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2008年3月18日晚,学校电影院举办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首映式,影片以纪实的风格,表现了一个残疾姑娘和不幸命运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电影院内座无虚席,在影片的放映过程中,不止一次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同学都被女主人公志华顽强的精神所折服,留下感动的热泪。


雷庆瑶与华园学子交流

  影片放映结束后,失去双臂但美丽大方的主演雷庆瑶上台与观众交流,“是什么支撑着你乐观面对困难?”、“我们都是健全的人,但我们经常会为一点小困难感到郁闷,你遇到挫折怎么办?”……华园学子在求问别人的同时,也对自己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思索。
  在2011年5月红色经典电影播放周的活动中,包括《毛泽东在1925》、《开天辟地》、《开国大典》、《邓小平》和《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内的40多部红色经典影片或陆续在学校电影院内播出,或通过网络介绍给师生观赏。当月24日晚,电影院放映《袁隆平》,讲述袁隆平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为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电影落幕后,近千名师生感动不已,集体鼓掌,以此表达对袁老的尊敬、对影片的肯定。 一位轻工与食品学院的学生说:“没有想到这个电影比商业片还要好看。”

  可以说,华南理工大学电影院,不仅是培养学生电影文化的大课堂,更是淬炼打磨其完整人格的大熔炉。

   

数码改造,盛装待“放”

改造后的华工电影院软硬件水平一流

  10月27日,一则学校电影院将在本周六免费试播3D大片《狼图腾》的消息在师生中间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这意味着师生们翘首以盼的学校电影院正式恢复放映。
  2012年,为配合五山校区东区体育馆装修改造工程,学校电影院暂停放映。停映期间,恰逢国内电影行业全面转型进入数码时代,为此,党委宣传部多次与电影行业业内人士交流,并到多个电影公司、高校电影院进行调研,最终在学校的支持下,及时启动了学校电影院的设备升级改造工作。

  暂停放映后,周六晚上的体育馆门口不再排起长龙,电影里或柔情或幽默的对白也被叮叮当当的装修声代替,但是喜欢看电影的师生对影院的关注一点没有减少。他们经常打来电话询问影院改造的进度,还有些刚刚入校的新同学直接就问这周放什么电影。


新旧设备见证学校发展

  最终,经过专业的升级改造,现在的学校电影院拥有了一流的放映条件。一方面,数字电影放映机、3D系统、电影级扬声器、超宽银幕等专业设备的采用,保证了给观众带来高品质的视听享受;另一方面,在广电总局对高校、部队等单位内部电影院的商业片放映尚有限制的形势下,学校电影院多家对比、多次协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上争取到了热门影片的放映权。
  据了解,学校电影院除放映热播影片外,还将作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不定期举办主题电影周(月)活动,播放青春励志、红色经典等主题类影片;还可以举办校园微电影创作、剧本征集、导演见面会、光影普史创作讲座等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贡献。

  未来的华工电影院,将更加值得我们期待!

 

华园记者眼》第57期团队
文字:卢庆雷 周 玉
图片:卢庆雷 资料图片
编审:孙宏志
总策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