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记者眼】我的青春要有“国际范儿”
【编者按】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传统里,从来都不缺乏“国际范儿”。1952年,华南理工大学组建初期,就有来自6个主要工业国家的40余名知名教授,他们分别毕业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柏林工业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近年来,为了能让更多的研究生走出国门,了解学习世界先进的科研技术、开拓学术视野,华南理工大学针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规模不断扩大。本期记者眼带你走进几位研究生,他们在求学的路上执着向前,在有限的时间中努力汲取更多的知识,在国内外的交流中感受科技最新的发展,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新的自我。
你知道么?目前,学校已经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南特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开展不同层次的硕士、博士双学位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学习、海外实习实践等项目;并积极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累计资助800余名学生派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或科研院学习。
从华南理工到伯克利,保持自信笑容
从华南理工大学到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再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踏足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经历4个团队实验室,在旁人看来,黄建媚的研究生求学之旅异彩纷呈,但是黄建媚认为:辛苦不为人所知,幸运的是在华园遇到许多好的老师。黄建媚,2009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博连读,2011年转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2014年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培养,获2015年国家“未来科学家项目”资助,该项目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5年新设立并实施的顶尖 人才培养项目,以培养一批顶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大师级人才为目标,全国仅57人获资助。
黄建媚的学术报告很精彩,还被刊登在相关研究院的杂志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信自己”,2015年,在即将完成瑞士留学,回国进行博士论文答辩之时,黄建媚又顺利拿到遴选中国未来科学家项目的面试通知。“规格门槛之高,一度让自己感到非常大的压力。”黄建媚说:“得益于在硕博期间一贯的独立思考和积极钻研并认真总结的科研态度与方法,在整个面试环节,我清晰流畅的回答了专家们对我的科研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理念的提问。”最终,黄建媚用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潜力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黄建媚已经投入紧张的博士后学习工作中
就在几天前,在“未来科学家”项目的支持下,黄建媚来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杨培东教授,开始了她的博士后生活。“第一天来到 实验室,就被这里优越的实验室环境和勤奋刻苦的同学们所震惊。”黄建媚感到新的使命正在呼唤着她,她努力调整自己,争取以最短的时间融入课题组的节奏。未来,她希望能在清洁能源方面开拓出一个新的科研方向,更希望学成回国后能够在母校当一名传业授道的教师。
钟哲彦回国后最感谢的还是导师
“我没有什么照片可以展示哦。”2009级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钟哲彦刚从法国回校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他说:“这两年真是很忙,很少拍照。”钟哲彦,2010年成为学校与法国南特大学3+1+2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的首批学生,大四毕业时以优异成绩通过法语等级考试以及法方的三门专业课考试。
毕业和外出实习时的几张照片成为珍贵的纪念
“没有同学可以问,上课又听不懂,”初到法国的前半年是钟哲彦最“痛苦”的一段时间,国内习得的法语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全法语专业课的学习,因为是首届学生又是只身一人在一个校区,他连可以请教的师兄、同学都没有,钟哲彦只有比其他同学更刻苦,上课拼命记,下课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一句一句的自学。
这些都是其他同学的照片,认识世界的方式很多,钟哲彦更喜欢通过书本
就在课程安排紧凑、学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钟哲彦在第二年还选择辅修了南特大学电气工程的研究生课程。“增加了不少专业课,”钟哲彦说,“有时候两边的课程安排会有冲突,上了这边的课就错过了另外一边的。而且,考试前留给每一门的复习时间就更少了。”于是,钟哲彦更忙了,两年里,无论是课堂时间还是周末和节假日,他几乎都是在实验室、图书馆里度过的,更不要提外出旅游了。执着的努力没有白费,再过两个月,钟哲彦将会一下拥有三张文凭:华南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法国南特综合理工学院工程师文凭和南特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离开法国前,钟哲彦仔细地将他两年来的学习资料、考试真题整理好交给下一届的学生,他说:“刚来的时候连办电话卡都无从下手,更别提学习资料了,希望我的这些资料能够帮到更多的师弟师妹。”
刘时宇的朋友圈就是他的小小日记本
“做饭已成为一大乐趣,今天的黑不了!” 2014级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刘时宇在朋友圈展示了他今天的晚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从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布置自己的小窝,到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年,独生子的刘时宇觉得这是一次充满“成长”的留学之旅,有太多值得纪念的回忆。
和外籍导师自拍合影 萌萌哒
“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很多东西不懂,我一边做一边学,最忙的时候连续在实验室做个两三天,困了就在实验室趴一下。”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的刘时宇说,比起做饭,学习上的事情更从容些。他的外籍导师是刚从全球十大半导体供应商瑞萨科技(RENESAS)离职的技术高管,因此他更加珍惜跟老师学习的机会。他用“吃苦耐劳,能够按严格按照进度甚至提前完成任务”的态度不仅顺利完成科研任务获得导师好评,而且还在导师的推荐下进入瑞萨科技公司实习。
实习时的宿舍是刘时宇最难忘的记忆
“去实习的前一天晚上,我这个日语水平幼儿园未毕业的人失眠了”,“深刻感受到了日本人钻研工作中、科研中的问题的严谨认真态度,生动体现了‘工匠精神’”,“第一次感受7级地震”……刘时宇紧张忙碌又充满“惊喜”的留学生活还在继续,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他都有满满的收获。
这里是许多华园学子留下奋斗足迹的BKCity(BK即荷兰语Bouwkunde,建筑之意。来自网络)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馆坐落在原学校主楼Julianalaan134号,这是一栋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以及TUD-SCUT“博士双学位”项目的首批受益人,杨定对于能够在国际一流的TUD建筑学院学习感到充满惊喜与挑战。他说,这些都离不开母校和导师的支持与关心。
一毕业就能带上两顶博士帽,对于杨定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但更意味着挑战。因为这个双学位,不会在毕业要求上与单一学位有任何差别,或松动。”网络那头的杨定从荷兰发过来一个坚定的表情。
不断地交流碰撞是杨定学习的主旋律
杨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数字化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学的跨学科整合。面对跨学科交叉所带来的挑战,杨定必须要在大量的文献和第一手资料的研读中,掌握最新的技术趋势。“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并融入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语境,”杨定说,“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擦撞出火花。除了耐住寂寞苦读、多想、多问以外,似乎也没有太多捷径。”
Delft- 因朴素而美丽的小镇,华人留学生称之为“代村”
今年是杨定在TUD学习的第三年,也是他“人生的关键一年”,因为他要在7篇高水平研究论文以及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更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冲刺。
2015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又新开辟了日本首都大学东京交换生项目、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交换生项目、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1+1+1双硕士学位项目等。自2013年起,新设立并实施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由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留学期间生活费,选派专业领域覆盖农业、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社会工作、国际金融、国际法、工业设计、航空安全保障、先进制造工程和网络工程等。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推进落实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
华工学子是优秀的,“学霸”的光环无论在哪里都熠熠生辉;华工学子也是幸运的,这么多的“国际范儿的福利”在等待着屏幕前的你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华园记者眼》第65期团队
文字:周 玉
图片:受访者提供
美工:周 玉
协作单位:研究生院
编审:孙宏志
总策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