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城:千年古邑人文煜

19.08.2014  12:32


长乐学宫全景


华城古城地图,中间主干道为十字街 ,保存完好


宗圣祠内到处都有精美的雕刻

  五华县旧称长乐县,其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厚重,是武状元李威光和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乡。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民间艺术斑斓,且素有“工匠之乡”的美誉,尤以石雕技艺精巧称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周刊》近期将陆续推出系列旅游推介专题,带大家走进五华,领略古邑风情。

  历史悠久的古城镇

  华城镇(旧称长乐镇),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待开发的千年古邑,位于梅州市五华县北部,距县城水寨27公里。因二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曾在该镇五华山下筑长乐台而得名。

  长乐古城池说的就是华城镇。据介绍,长乐镇原无城池,明洪武二十年,知县陈坚筑城,至今已六百多年。据《长乐县志》载,城周围一千五百十九丈(5063米),城高二丈五尺(8.33米),阔一丈四尺(4.66米),辟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名曰:阳春、清源、宁海、肃岭。城下挖有护城水沟,深七尺(2.33米),阔二丈(6.66米)。此城筑就后,“金汤之固,甲于诸邑。他邑有乱,民多来避。”据记载,城里主要街道有十字街、新盛街、世巷街、进贤巷等,主要建筑有县署、学宫、店铺、祠堂、城隍庙、天妃庙等。入清以后,商业活动向南门外新市区发展,又新建了十多条街道。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城上雉堞库廓已拆毁过半,金瓯残缺,形式徒存”,“城下沟池亦已淤浅,不复如前”,已不能设险防敌了。城内明清街道店铺,除十字街外,多已因洪水决堤崩城而废。到五十年代,古镇原城墙拆毁,门楼无存,沿原城基辟一条环城马路供人车往来。仅残留原城墙基脚,高一至二米不等。

  今天来到华城,旧日的面貌已不复存,但古老城邑格局风貌仍在。中心干道十字街仍保留着原来的格局,沿街商铺住户安居乐业,让来到这里的人感受到从容朴实,传统严谨。长乐悠悠,诗情画意,彰显着古镇华城人文与景致的完美融合。

  名不虚传的秀才村

  城镇村是华城镇现在的圩镇中心。城镇村历史悠久,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华城古迹长乐宫,狮雄古塔在城东;西边有座城隍庙,东征遗址落城中。”这首民谣中讲的长乐学宫、城隍庙、东征遗址等就位于城镇村。村中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大大小小的书屋、家祠等30多座。如著名的秋官第、怀新家塾、宗圣祠等。其中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的长乐学宫是嘉应州规模最大的学府之一。

  长乐宫位于十字街。原建筑规模宏伟,有棂星门、照墙、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东庑、西庑等,至今保存完好。大成殿内古金柱高达9米,为国内学宫建筑中所罕见。诗词彩绘、建筑结构等工艺精湛,颇具特色。明清年间,长乐学宫曾培育出进士20多名,举人200多位。深厚的文化底蕴令城镇村崇文重教的社会氛围格外浓郁。多年来,村里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人数一直居全镇榜首。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考入大学的共有367人,被誉为“秀才村”。

  秦汉遗址狮雄山

  狮雄山位于华城镇东南约三公里的塔岗村。著名的狮雄山秦汉遗址就在这里。此山由南北两个高岗组成,侧视宛若蹲伏的雄狮,因而得名。秦汉遗址就坐落在南部的高岗之上,在整个狮雄山近20万平方米范围内随处可见秦汉时期瓦片。在这里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狮雄山秦汉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证明五华建县有二千多年,比原来的建县时间提前了一千多年。以往岭南秦代遗存大多淹没在战国晚期材料之中,狮雄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探索南越国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

  在狮雄山上,有一座狮雄山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狮雄山塔坚实浑厚,雄伟壮观。须弥座用石砖砌筑,塔身用青砖砌筑。外观为八角九层楼阁式,八角攒尖顶,生铁铸葫芦形塔刹。塔底径13.8米,塔高35.5米。各层开有拱形或火焰形窗,出檐构件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塔第八层收分较大,砌出平座供游人观光。门额嵌有一块“万代瞻仰”阴刻题额,为明万历长乐知县詹子忠所撰。此塔建成后,“塔岗春涨”成为长乐八景之一,塔岗醮会更是久负盛名。明清至民国期间,每届醮会,各姓群众除在山上搭起祖先宫设坛祭祖外,还大摆山歌擂台。各地山歌师纷纷登上塔顶作为台主,跟四方歌手大赛客家山歌。其时,就连龙川、紫金、河源等地的群众也都赶来参加,其况极盛。解放后,醮会已停办。如今古塔周围茶园新绿,花果飘香,林荫如幄,已成为一大旅游胜景。

  (本版供图:何森垚)


长乐学宫内武状元李威光像


五华狮雄山塔(五华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