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衣锦梦》出版: 岭南手艺人百年匠心传承

03.07.2017  15:16


华衣锦梦》是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者卢欣在十年工作的积淀下创作的、以广州戏服四代人传承为主线的文学作品。广报记者 王燕 摄

大洋网讯 近日,长篇小说《华衣锦梦》首发式在越秀图书馆举行。《华衣锦梦》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关于岭南手艺世家的原创长篇。文学批评家谢有顺认为:“这本小说有基底,有血有肉,写出了南方生活的力量。我很感慨这样一个年轻作家愿意扎根在这种生活当中,花笨功夫琢磨人与人之间很微妙的东西。

展现了广州近百年的民间生活

上世纪30年代,广州状元坊一带,戏服铺成群连片,前后街巷花佬、绣娘遍布。手艺人陈斗升便是广州状元坊金字招牌“汉记”的老板,膝下环绕一儿一女:树仁与翠凤。靠着一门手艺,一家人相互依偎,岁月静好,温馨有爱,而在这个小小的家以外,是大时代的动荡:战争、逃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汉记”以“精工”作为立身之本,生存下来并且得以传承。用比时间更为永恒的匠心,酝酿物品之美,人情之浓。

小说以陈家四代人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再现了近一个世纪的广州市民生活。第一部分“创业之初”,叙述了“汉记”创始人陈斗升的艰苦创业,同时描绘了广州市井风情;第二部分“大厂风云”,展现历史动荡时期广州手艺人的命运和信念;第三部分“时代转折”,反映改革开放大潮对传统手工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四部分“岁月如歌”,展现了广州手艺人在社会环境变化中的坚守和创新。

书中的戏服制作世家陈氏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展示了戏服艺人为传承手艺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人生沉浮。同时以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为经线,展现了广州近百年的民间生活,描述了祭祀、饮食、交往等文化现象,是一部鲜活的民俗史。

作品根植于岭南传统文化、深挖广府人精神内核、紧扣“中国梦”主题,是一部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优秀原创长篇小说。广报记者 王燕 摄

具象的岭南传统工匠精神

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写广州的书其实不少,特别是学术类著作,这些书都有很稳定的架构:语言、历史、饮食、建筑、节庆。但是在读了这些知识之后,很多人可能还是觉得,对这座城市的感觉仍然十分陌生,没有触摸到它的血肉。广州这座城市,它的生气藏于日常细节中,藏于大街小巷当中,需要很耐心地去了解、触摸。

华衣锦梦》里特别细致地写到了各个时期的市民生活。广州人对于世俗生活是非常热爱的,不管是战乱还是和平年代,该吃饭吃饭,该喝茶喝茶。无论贫富贵贱,都特别认真地生活,相信生活本身就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还特别观察了广州的手艺人、小业主的经商方式。“在广州,我认为有一些经商传统和商业伦理是非常鲜明的,比如说务实、守信、对客户的认同和尊重。这也是广州商贸业历史悠久、一直生生不息的原因。”作者卢欣如是说。

卢欣对广府文化,特别是对非遗普查和保护工作有长达10年的研究,这次有意识地用文学来表达广州地域文化特征,并敢于选择广州戏服制作技艺这一关注度相对较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小说背景,大胆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写法,让相应时空下的岭南风物、岭南民俗、岭南韵味等一切浑然天成。

小说《华衣锦梦》不是单一地描述民间工匠艺术的发展和承继过程,而是把民间工匠的生存艰难和生存精神同时体现出来。该作品是花城出版社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中,完成对广州这座历史悠久城市的精神守望的一个探索和尝试。

作者卢欣。广报记者 王燕 摄

对话卢欣

手工艺品有温度与质感

广州日报:广州有很多传统东西在社会发展中衰落了,对此你怎么看?

卢欣:我觉得不管是传统民俗也好,传统手工艺也好,不要轻易地放弃,找到值得挽留的那一部分价值并认真传承下去。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了机器化生产的冲击,但不能说被取代了。手工艺品确实很难集成化、标准化,很难降低成本,但手工艺品具有温度和质感,在手艺人与作品之间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联结,这是机器化生产取代不了的。

传统民俗也是这样,不要用一句“过时”就把它们彻底否定了。生活有时候慢一点、繁琐一点,有一些束缚和牵绊,未尝不是一件坏事。总要有一些能溯源的、能秉承的传统,我们的生活才有着落,才有根基。

广州日报:你希望外地人从此书当中看到一个怎样的广州?

卢欣:在这部小说里,我着重于对日常的描绘,追求真实、细致。我希望能突显这种不同地域文化的区别,从日常生活形态中,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华衣锦梦》里,我写了陈氏四代的手艺人,他们的性格很不相同,但又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可以说就是一个地方的普遍人文个性。我希望读者看了《华衣锦梦》,会想来广州看看,不只是来购物、旅游,而是带着好奇心印证一下,广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文:广报记者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