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两会预热:市政协委员关注户籍农业人口市民化

18.02.2016  17:17

市政协委员刘蕾。(资料图 记者 陈栋 摄)

市政协委员祝铭

融入城市缓慢  优质教育、就业资源少

市政协委员关注户籍农业人口市民化

建议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

东莞时间网讯 根据统计数据,东莞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8%,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另一方面,东莞全市180万户籍人口中,有近一半仍是农业户口。不久前,民革东莞市委会提交了一份《加快推进户籍农业人口就地市民化  助力东莞新型城镇化全面发展》的提案,关注本地农民市民化这一问题。

昨日,市政协委员、民革东莞市委会委员祝铭,市政协委员、民革东莞市委会委员刘蕾参加本土网站的会客厅栏目,针对提案中所涉及到的调研情况进行了全面解答。他们建议,在推动东莞户籍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应加快提升公共五福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在政治权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让户籍农业人口享受到城镇居民(市民)同等待遇,并在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融入城市。

农村建设的重点,不是建设与城市一样规模或档次的基础设施,让农村看上去与城市一样的壮观,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让农村人享受到与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务。比如说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要全覆盖,并与城市实现无缝对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才会自觉自愿甚至向往着融入城市生活。

——市政协委员、民革东莞市委会东莞理工学院支部主委  刘蕾

关注

四点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美丽新农村,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与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务;

(2)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

(3)开展就业培训,让农民尽快获得与市民生活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4)通过社区教育、社区互助、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农民的 心理 适应能力,推进社会融入的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调研

十镇分片区发放问卷调查

刘蕾是民革东莞市委会东莞理工学院支部主委。

她认为,农业人口市民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取得城镇户籍,其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农民在取得城镇户籍的基础上,在政治权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市民)同等待遇,并在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

“我是本地人,知道我是政协委员后,我身边有很多农业户口的亲戚、朋友、同事,希望我多关注这个群体。我们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时会听到我们身边一些老家的亲戚,或者本地的同事、朋友,提到家里没地种了,可是进城又不知道做什么好;或者抱怨年轻人就是游手好闲不干活,于是我们就意识到,这其实也应该是我们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刘蕾说。

石碣镇政协小组副组长祝铭说,调研组对东莞六大片区分区抽取了十个镇街作为样本,发放调查问卷并到塘厦镇实地走访,发现目前解决本土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依旧存在“两重两轻”的不足:

重农业人口市民化对城镇扩张、拉动内需和GDP增长的“物化”功能,轻农业人口市民化的“人本”关怀;

重从身份合法、门槛降低和收入提高等方面解决农业人口市民化,轻对农业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市民待遇、发展能力、城镇安居和融入城市等作系统性政策创新。

关键词:结果

文化教育、就业、养老保障等均有待提高

刘蕾介绍,通过调研发现,在文化教育、就业、养老保障等方面,户籍农业人口能享受到的资源都有待提升,而户籍农业人口的社会融入缓慢。这其中包括:

文化教育需求:在当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下,镇区农村人口在文化教育方面与市区居民还存在一定差距:优质教育资源较少。尤其是一些地理位置较偏、 经济 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镇区优质学位缺失,导致镇区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与市区居民存在差距;

青年就业困难:受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因素影响,近年来就业难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农村养老保障: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养老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农民养老津贴急需提高。

社会融入缓慢:生活方式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本土农民虽然在户籍上已经转为市民,但其生活方式并未与市民一致。市民生活中的拼搏、进取、务实、时间观念强烈的价值观、追求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平衡提升、开放、包容的人际交往方式等等,在农民的生活中还较少体现。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解决本土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依旧存在“两重两轻”的不足:

重农业人口市民化对城镇扩张、拉动内需和GDP增长的“物化”功能,轻农业人口市民化的“人本”关怀;

重从身份合法、门槛降低和收入提高等方面解决农业人口市民化,轻对农业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市民待遇、发展能力、城镇安居和融入城市等作系统性政策创新。

现在很多镇街都村居改社区了,村民成了居民,所以我们建议更多地通过社区教育、社区互助和社区文化活动等增强农民的心理适应能力,推进社会融入的实质性进展。

——市政协委员、石碣镇政协小组副组长  祝铭

关键词:普惠

应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

如何实现户籍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在文化教育、就业、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刘蕾认为,首先,提供市民化的外部保障,安居才能乐业。农村建设的重点,不是建设与城市一样规模或档次的基础设施,让农村看上去与城市一样的壮观,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让农村人享受到与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务。比如说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要全覆盖,并与城市实现无缝对接,在这样情况下,这样农民才会自觉自愿甚至向往着融入城市生活。

现实中,政府公共服务下乡,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和转变身份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公民互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农村基层社会恢复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而提升农村基层社会的生命力和整合力。但是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建设是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就需要政府保持长期和稳定的资金投入,普及到每一个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使本土农民不仅拥有“市民”的身份,更拥有市民的社会保障与生活方式。

其次是生活方式的市民化。在农村开展“城乡等值化”建设,进而促进居村农民拥有与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务、等值的公民权益和等值的文明生活。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文化教育的提高,农村居民渴望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同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和高水平文化活动,所以应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

“应该说,在推动农业人口就业方面,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真正落到了实处。但还是有些农村人口不愿就业,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面所说,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所以政府的工作就要更深入、更细致。”

祝铭提到,现在很多镇街都村居改社区了,村民成了居民,所以我们建议更多地通过社区教育、社区互助和社区文化活动等增强农民的心理适应能力,推进社会融入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