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关系、单身状况 各种奇葩证明难倒市民

09.04.2015  11:27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曾经做过一个长卷,列举出了中国人一生可能要办的103个常用证件,它们分属18个部委局,39个处室中心管理。为了办证,我们不得不忙于证明许多显而易见得事实,比如我是我,我父母是我爹妈,我公司是我单位。在英国留学的曲小姐就经历过这么一段啼笑皆非的办证历程:

曲小姐:探亲签证,需要出具一个母女证明,因为我的户口已经迁走了不在我们家里,拿我当时户口本迁走那一页到我们家所在的派出所。然后这个派出所,说什么就是不给办,说那我们没辙我们已经取消了办理亲属关系证明。他要是不给开的话,根本就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证明,只有我这个户口迁出页能证明我们是母女。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托人找到了当地派出所的所长,让他和下面的民警说,开一个证明,说我当时从这迁出去之前,我是她的女儿,就好像说我之后就不是她女儿似的,我觉得这事儿特别可笑。

事实上,许多奇葩证明都源自于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往往,A地要求的证明B地已经不存在了,但办理机关却如同一个信息孤岛,只按照自己封闭的原则,所谓的“照章办事”。对此,为了调档案,差点一天三次往返京津的李小姐感受很深:

李小姐:你这个档案里缺一个东西,工资定级表。天津的人才市场告诉我天津从1995年就废除了工资定级,并且给我开了一个证明。北京的人才市场说还是不行,你要把1995年这个文件给我打印出来,再盖上公章,幸亏这次我留了天津人才市场的电话,他手里并没有1995年的文件,所以就无法复印盖章。文件北京的人才市场在网上就可以查到。这边的人才就说,嘿嘿,我们其实查过这个文件,文件说天津只是在1995年废除了工资定级,没有说不能开具工资定级表啊。

咬文嚼字到这种程度,也是太奇葩。关于办证的种种囧事,有生孩的,有换工作的,有买房的,有出国,很多事听起来都好像是荒诞剧。

当然啦,这样的僵局,往往托人便能打破。更常见的是,当我们去问工作人员为什么要这个证明,得到回答往往是“就是这么规定的”,一句话呛得你无语凝噎。

要问办事机关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常常不可理喻,要他们证明的奇葩事儿也是太多。咱拿社区来举例子,夫妻离婚,要社区证明“感情破裂”;单位招工,要社区证明“员工表现”。这都是人家一两个居委会大妈能了如指掌吗?

问题说到这算是找到根儿了,多年来,我国的审批制泛滥,很多生活上的事情也需要审批,造成行政复杂。如果审批少了,要盖章自然也就少了。如今大力进行简政放权改革,缩减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也应当是今后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