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上网昵称头像将有“九不准”

05.02.2015  16:42

  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规定共十条,对公众上网注册或使用的账号名称(包括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进行规范,明确规定网上昵称的“九不准”。该规定自3月1日施行。        为什么要规范网上昵称?网上昵称由谁规范?怎么规范?规范昵称是否意味着全网实名?对网友关心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账号乱象已成社会公害

  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如“中纪委巡视组”;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如“人民曰报”;假冒名人包括外国元首,如“普京”“奥巴马”;名称和头像包含淫秽色情内容,甚至公然招嫖;在简介中传播暴恐、聚赌、涉毒等违法信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用户账号数量巨大,账号乱象日益突出。

  “我们出台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是保障广大网民的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移动网络管理局负责人徐丰表示,账号乱象已成社会公害,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广大网民深恶痛绝,整治账号乱象迫在眉睫。

  对于这些令人“闹心”的账号乱象出现的原因,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早期互联网发展是支持完全匿名的,一开始就形成了账号名称“想用什么就用什么,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局面。一些互联网企业为了吸引用户,同时考虑其管理成本,往往注册流程太过简单,对用户信息的审核也比较宽松。王四新表示,除了有些网友出于“博人眼球”的目的起一些哗众取宠甚至违法违规的昵称,也有一些人通过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和审查漏洞,谋取一些不正当利益。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中心主任李欲晓说:“我国网络井喷式发展的同时,许多规则没有建立起来。网信办出台账号十条,规范管理账号乱象,不仅有利于网络空间的长远发展,更能保护广大网民的个体利益。

  网民应参与网络生态治理

  此次“账号十条”中规定,公众上网使用的昵称“九不准”,即不准违反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散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等。有网友指出,这些标准似乎都不够细化,具体执行起来存在拿捏度的问题。对于一些“擦边球”的现象如何处理?

  “我们重点强调,企业要落实互联网账号名称管理中的主体责任,配备与其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徐丰表示,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实现对网络监管的全覆盖是不可能的,要发动广大网民参与到网络生态的治理中来。

  “企业要建立健全举报的受理和处置机制,在举报受理方面加强力量,完善流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徐丰说。

  王四新建议,可以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解决机制,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同时发动广大网民积极参与。

  “账号十条”出台后,新浪微博随即发布公告,承诺将进一步加大清查和打击微博昵称、头像中的违法侵权行为。

  徐丰表示:“对于网友的申述和举报,如果互联网企业没有受理,国家网信办所属的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将24小时受理社会举报。

  “账号十条”并非指全网实名

  “账号十条”的出台,可净化网络空间,绝大部分网友都是乐观其成的。同时,也有一些网友担心,此项规定的出台是否意味着“全网实名制”的到来?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表示:“网友珍爱的私人空间和使用昵称的权益应受到尊重,出台这项规定不是来强行推广全网实名制,更不是把网民五彩缤纷的个性强行整齐划一。

  徐丰强调:“此次规定是针对前台账号名称的乱象进行治理,关于后台的真实身份信息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相关决定已有明确规定。政府的政策依然是‘后台实名,前台自愿’。

  “随着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已经完全具备了网络个人真实信息管理的条件。”王四新说,“账号十条”的出台,并不意味着全网实名制,只是在后台实名的基础上加强前台的管理。

  对于后台实名之后,相关个人真实信息会不会被泄露和盗用的担忧,徐丰强调:“企业要严格依法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

  ■新规速递

  小明的网名违规了吗?

  你的网上昵称违规了吗?以后注册用户信息时需要注意什么?老师和小明的几段对话,让你快速看懂网上昵称新规。

  老师:能不能起一个霸气点的网名?

  小明:中纪委巡视组。

  老师:不行!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假冒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发布虚假信息,都是《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所禁止的。微信账号“中纪委巡视组”已经被依法关闭。

  老师:能不能起一个洋气点的网名?

  小明:奥巴马。

  老师:不行!不能假冒名人包括外国元首,也不能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损害公共利益。

  老师:能不能起一个文艺点的网名?

  小明:柴静。

  老师:重名可以,但如果头像、注册信息都冒用他人身份,或侮辱诽谤他人,侵害个人合法权益,则会遭到处罚。

  老师:能不能起一个好看点的网名?

  小明:东京热不热。

  老师:小明,你可不能违背社会公德,宣扬低俗文化。账号名称不能含有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

  老师:能不能起一个有情怀的网名?

  小明:人民曰报。

  老师:不行!不能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微信平台的“人民曰报”已经被依法关闭。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得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不能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

  老师:小明,还是注册一个实用点的网名吧。

  小明:代开正规发票。

  老师:不行!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能违反宪法或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也不能在简介中传播暴恐、聚赌、涉毒等违法信息。

  ■点评

  虚拟世界也有“名声

  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真名。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公开顶着自己的真名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呢?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声,同时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后果。

  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网上昵称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符号,是一个个可以随意更换的“马甲”,当“”你就输了。于是,为了博取眼球,用违背社会公德的低俗昵称和头像者有之;更有甚者,为了谋取一些商业利益,或者出于某些政治目的,有人冒用党政机构和媒体名字,套用其口气,模仿其内容,散布谣言,混淆视听。如果听之任之,必然演变成社会公害。

  在现实中,法律对于公民使用和改变自己的姓名都有明确规定。网络有虚拟性,但绝不是法外之地。归根结底,网络也是人与人联系交流中形成的一个共同体。

  互联网治理是一个多元治理的过程,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网民也要加强自律。只有多方努力,才能真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形成“政府依法管网,企业依法办网,公民依法上网”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