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从皮革厂学徒到学科带头人
2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计亮年“广东省2013年度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会前,计亮年院士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计亮年现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与教育家。专长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他和美国西北大学同事Mark Rerek博士于1983年首次证明了“茚基动力效应”,这项成果为廉价金属锰代替贵金属作为氧化均相催化剂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为提升我国和我省生物无机化学科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广东省的生物无机化学交叉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已成为广东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支点,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雨 实习生 张茵 占荣 张莹鑫 通讯员 叶青 周彧 统筹:林亚茗
埋头学术创建中大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团队
身着整洁朴素的运动衫和休闲裤,脚上一双洗得干净的运动鞋,计亮年端坐在记者面前,尽管满头银丝,但他精神矍铄,和蔼可亲。
计亮年的一生并不平顺。1934年,计亮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职员家庭。在他年仅6岁和9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和父亲就因肺结核病不幸相继去世。少年时代的他就饱尝了战乱贫寒和国破家亡之苦。14岁时,正在念初中的他不得不辍学,进入皮革制品厂当学徒,1949年后才再次获得学习机会。
天道酬勤,1952年他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山东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他的化学生涯。1956年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广东工学院、中山大学任进修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1975年,41岁的计亮年调入中山大学,这给他创造了一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机会。时任中山大学化学系讲师的他,一个学期要给研究生上三门课。在金属酶研究领域发表系列性论文700余篇,他引超过8000次。正是不懈的努力为计亮年的成功埋下伏笔。
1976年至今,计亮年一直重视和提倡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学者,在生物无机化学交叉学科(即生物体系中的配位化学)开展研究。他创建的中山大学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团队,始终瞄准在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环境、能源、生命等危机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金属酶化学及应用转化,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留学岁月凌晨4点半起床到实验室抢数据
计亮年院士已经80岁了,但他每天还去上班,执着探索是他走上科学道路,并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回忆自己的一生,他有几个难忘的瞬间。
1982年的冬天,计亮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做访问学者,为了能够在其他同事上班之前用上实验室里的仪器,他像往常一样,经常凌晨4点半起床,冒着美国西北地区的寒风,来到实验室“抢数据”。实验室因此把钥匙都直接给了他。
等到9点同事来上班时,计亮年早已做完实验数据到图书馆自习去了。正是凭借着这股冲劲,在美国一年的研究期间,计亮年与其同事Mark Rerek博士首次发现“茚基动力效应”,并在《Organometallics》、《J.C.S.Chem.Commun》等著名国际优秀刊物上发表“茚基动力效应”论文3篇。国际无机化学权威巴索罗院士在他的传记中将计亮年誉为发现“茚基动力效应”的三位贡献者之一。
1983年底,计亮年回到中山大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广东省无机化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2003年,他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生经验“人家好,就等于自己好”
成功=勤奋+认真+毅力+正确的方向+机遇+良好的情商。这是计亮年对生活与科研最深刻的感触。
除了勤奋、认真、毅力和机遇外,计亮年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智商,更要靠情商。“人家好,就等于自己好。对别人好一定会有好报,即使没有回报,心里也高兴,说明我帮助了人,并且有能力帮助人。”他强调要多关心别人,对待任何人,都以宽宏包容的态度,每个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宽容和蔼的态度所感染。
计亮年生活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任何物质上的追求。儿子在国外,家里只有他和夫人,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去买菜,三餐自己煮。谈到家务事,他还调侃了一句“家务事自己做,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呢”。即便出门,他都是搭地铁或坐公共汽车,“这样方便又环保”。
在得知获得“广东省2013年度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之后,计亮年希望把个人部分奖金悉数捐给中大贫困生。他表示,获奖给了他机会感谢关怀他的人,对社会的爱给予回报。
一等奖亮点
亮点1
南方大豆更加高产
在人们的概念里,又称为黄豆的大豆产自东北。然而,近年,广东梅州的支竹、花都的豆腐花等香浓的豆制品其实大多用的是南方大豆,它不仅比北方大豆高产,蛋白质也更高。29日,这个研究了近20年的“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一等奖。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年海及其带领的团队选取了巴西的大豆品种与华南的本土品种进行杂交,选育了适合华南不同生态区春、夏大豆新品种9个,还建立了大豆与甘蔗、木薯、香蕉、幼龄果树等作物间套作栽培技术。
这些大豆新品种耐酸铝耐旱等贫瘠土壤,与木薯间作的亩产有超过197公斤的记录。华夏3号最高亩产305.9公斤,比原先本地品种的130公斤亩产高出许多。
亮点2
传统食品更加健康
29日,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酒家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发的“南方谷物方便食品专用配料制备及品质改良关键技术”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带头人、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张名位介绍说:“我们的研发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权24件、实用新型专利权8件。科技创新注入谷物类传统食品,令其品质得到提升,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
米粉不添加化学添加剂也能煮不断丝,人们外出需要可口的方便食品,病人不能进食时需要鼻饲营养食品,这些生活中的消费需求如何满足?
为此,专家们研发出高溶解性高纯度米糠、豆粕和花生粕蛋白,以及短肽制备技术、全谷物挤压膨化加工关键技术,从而突破全谷物大分子难降解和完全糊化等技术瓶颈。
亮点3
广州塔更加安稳
广州塔自2010年正式开放以来,经受了韦森特、天兔等超强台风及地质环境的考验,它是如何做到防风防震、稳如“磐石”的?
据项目主要参与者、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平介绍,广州塔巧妙地采用了主被动复合调谐控制技术,该系统完全由我国专家自主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并大幅提高了减震系数,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一技术也获得2013年度省科技一等奖
记者了解到,广州塔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主被动混合控制的减振控制系统,并全球首创利用两个消防水箱作为被动控制阻尼质量块。消防水箱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内部装满灭火用的消防水,两台水箱总重量达1500吨,为了更加精准控制塔身摇摆,在两个水箱上部各安装了一台重达50吨的直线电机主动控制装置,能够根据塔身摇摆的精确数值,自动调整运动模式,进一步降低塔身的摇摆幅度。
■特等奖项目
“交直流并联大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
建成世界最大规模
交直流并联电网
在南方的粤、桂、黔、滇、琼地区,云南和贵州两省的能源保有量就占五省区的90.5%,而GDP占该区域约2/3的广东则是用电大户。为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南方电网公司牵头研发了交直流并联大电网稳控关键技术,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行可靠的交直流电网完全稳定控制系统,从而将电源源不断地由西部输到广东。这一“交直流并联大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项目夺得了201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据介绍,项目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创立了交直流并联大电网稳控关键技术和定量规律,实现基于多控制中心模型自动拼接的大电网安全稳定防御系统,以及基于广域信息应用于控制系统。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及运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南山筑巢引凤
迎知名企业
华为、中兴、腾讯、迈瑞、迅雷、海普瑞和光启理工研究院等,这些著名的企业是在深圳南山区成长起来的。而1990年南山建区之初,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几乎是从零开始。区委区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园区载体、专业服务、协同创新”的原则,优化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发展环境,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深圳市南山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及运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9日获得省科技奖特等奖。
南山区如今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全国领先,在孵企业达2000多家;其创新生态条件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创新者,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080家,海内外上市企业103家,其密度为全国最高。到2012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50亿元,占深圳市2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30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6%,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5.49%,高于深圳市1.6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