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地铁时代,一天搬动半座城

28.05.2014  11:37
南方日报2014年5月27日讯   1863年1月10日,在英国伦敦,带着阵阵浓烟和巨大轰鸣声,一列其貌不扬的蒸汽机车钻进泰晤士河畔长6.5公里的地下隧道,宣告世界上首条地铁诞生,人类交通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地铁时代”悄然而至。

如果说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成就高峰,那么地铁则是城市建设成就的图腾。

伦敦地铁大都会线开通前后,率先掀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正处于历史辉煌时期,以骄傲的姿态猛烈扩张;而反观那个时代的中国,广州附近的虎门硝烟却预示着鸦片战争的来临和百年耻辱的序幕。

历史长河匆匆流过,地铁迅速风靡全球,世界格局已然改变。

对于南中国的广州来说,“地铁时代”要从1993年12月说起,当时投资122亿元、全长18.48公里的地铁一号线正式动工。

斗转星移,在短短20年内,广州就建设了9条地铁线。风一样的速度、充沛的运力,维系着羊城的活力与生机。

史无前例的扩张正在进行,预计再过3年,广州地铁线路将长达500多公里,超越伦敦、纽约、东京;同样位居世界前十的中国城市还有上海、北京等,这意味着中国大国崛起和新型城市化时代的到来。

不断破茧而出的地铁梦,能否成全广州的大城梦?

南方日报记者  胡良光  实习生  袁桂麟

广州地铁梦

当天空开始露出鱼肚白时,停靠在四面八方的地铁列车,已在羊城地下呼啸穿行,直至深夜。

时至今日,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广州地铁从酝酿到诞生,经历了多少曲折、坎坷。

一个城市,没有地铁就没有现代化。”1958年,广东省的老省长陈郁第一个提出广州地铁的梦想,但当时就有专家忧心忡忡断言:广州参差多变的地质条件根本无法建地铁。

相比北京、上海,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广州地层最复杂。这里的地下,是一片险峻的峰林迷宫:红层、花岗岩地层、淤泥砂层、溶洞、断裂带……

让人庆幸的是,在陈郁的安排下,随后技术人员经过初步地质勘探,证明广州完全可以建地铁。

南风窗原记者余定宇在《与龙共舞:广州地铁深度报道》一书中回顾道:1965年初,广州市政府成立地下电车工程建设指挥部,当时是结合战备工程建设,出于保密需要,根据“地下”二字共有9道笔画的缘故,该工程曾被秘密定名为“九号工程”。

然而,1966年,竣工后的“九号工程”,断面只有3米宽、2.85米高,而且隧道处处岩石裸露,处处布满坑木支架,根本无法运行地铁,最终只能作为一个巨大的防空洞来使用。

由于财力物力、技术能力等限制,地铁项目历经“五下六上”(六次上马五次“流产”),反复遭遇历史暗礁而搁浅。不断的考察、学习、调查、总结,使地铁建设者眼界大开,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广州地下的雷电又开始闪动。

1993年3月,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批准了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广州地铁梦,终于破茧而出。

1997年6月28日,地铁一号线西朗至黄沙站首段5.4公里线路如期开通。广州也登上了全世界第81条城市地铁的宝座。

为了这一天,广州人足足等了39年。

自此,广州地铁驶入快车道,线网如今已扩张到9条线路,贯通东西南北,日均运客量也从十来万人飙升到约600万人。

每念及此,黄辉总会油然生出一股自豪感。

2001年,广州仅开通了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处于建设高峰期,三号线、四号线马上要开工。地铁公司雄心勃勃、招兵买马。

彼时27岁、志在寻求更大平台的黄辉,通过招聘成功入职。

从管理一个工点到管理几条线,从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变为土建工程二中心副总经理,13年来,黄辉与地铁共同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成长。

他对广州复杂的地质深有感触,最让他感受到挑战的,要属三号线北延段,作为广州亚运配套市政项目,必须于2010年10月开通,但受前期征地拆迁影响,到2009年7月,全线还剩梅花园到燕塘区间段在进行盾构工作。

黄辉说,这段区间工程被他们称为“最难区间”,盾构机一路“走走停停”,在最后100多米又停住了。

地面是4栋砖混结构建筑居民楼,盾构机的前方地层上软下硬,高强度花岗岩外还有丰富的地下承压水。”黄辉说,在此类地层进行盾构施工,极易产生掘进速度慢、刀具磨损严重、发生喷涌等风险,还可能引发地层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地面房屋损坏。

既要保证4栋房屋内64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保证全线在亚运会前开通,难度可想而知。

为此,地铁公司领导几乎每周在现场开一次会应对风险,共召开了8次;“压力山大”的黄辉带领同事组织落实地面补勘、地面加固、洞内加固、住户临迁等工作,连续2周在现场24小时值班,终于赶在2010年4月完成了全线贯通。

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一刻,他和很多同事都激动得留下了热泪。

搞一条线三五年就过去了,一辈子也搞不了几条线。”看着一条条地铁建成开通,黄辉也从青年迈入中年,他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广州地铁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想起一条条地铁线路在我们手上修好,我便觉得,再累再困再苦也值得。

新广州人”陈先生很感激地铁。2008年,他落户白云黄石东路高尔夫花园,86平方米的三居室,总价不到70万元,但当时周边可谓“鸟不生蛋”,很多好友不看好。而在2010年新的地铁二号线开通后,他所在的小区日益抢手,因为距萧岗站、江夏站都只要15分钟左右。“不但交通方便,房子身价更是大涨。

如今,广州地铁线网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十,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通过“知识型输出”服务,广州地铁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同时与多个城市合办全国首家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培育专业人才,地铁“黄埔军校”的说法也不胫而走。

地铁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宁波、无锡地铁即将试运行,国内地铁城市将超过20个,遍布大江南北。一个全新的地铁时代已轰然而至。

广州正在新建12条(段)284公里地铁线路,试图用超过以往20年总和的“大手笔”,勾勒出一个新的“大广州”:六号线二期连接新黄埔、四号线南延段挺进南沙腹地、十三号线串起增城、十四号线将从化纳入1小时生活圈……。

5月5日下午,广汕路上,车流滚滚,大雨瓢泼。

中铁二局六号线二期工程三标项目经理詹庆兴,撑着雨伞,绕过三四层楼梯走下黄陂站工地。“每天我起码要来看两次。”他用带着浓重川音的普通话说道。

地下11米处,已经被挖出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隧道,通往金峰站。小心翼翼走过用铁网搭成的行人通道,詹庆兴领着记者到达了施工前线。

机器轰鸣,通风管呼呼作响,工人们大汗淋漓。25岁的吉差木沙如同往常一样,熟练地操作遥控器,将一块块用混凝土制成的管片输送到盾构机,铺于隧道上,浑然不觉身上已经沾满了黄泥。他的同事们拎起工具,弯下身子将管片上的大型螺丝拧紧。

吉差木沙来自四川西昌,之前在成都干过工程,1年多前和父亲一起到六号线二期施工。除了吊管片,他还得在刚挖出来的隧道里接上轨道,供工程车进出。

工地是24小时运作,三班倒,地下闷热、潮湿,工作尤为辛苦。“一开始不习惯,很累,现在适应了。”吉差木沙说。

专心工作的他,还没体验过广州的地铁,他正设想着:以后能坐坐自己建的地铁。

盾构机挖掘出来的圆形隧道需要由管片支撑。每6片拼接成一环,一环长1.5米。”詹庆兴介绍,如果没有碰到复杂地质,盾构机每天可以向前掘进15-18米。

他所负责的三标,包括黄陂站、金峰站以及两个区间,全长4公里多,自2012年7月开工以来,土建已经完成50%。

预计明年上半年就能完工了。我们都是以项目部为家,项目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詹庆兴多年来参与过广州、深圳、东莞的地铁建设,他直言:地铁施工人员很辛苦,居无定所,家回不了,妻儿也照顾不了,有时很愧疚;但是回过头看,把项目干好了,很有成就感,下一次还想继续挑战。

等以后老了还可以跟孙子吹吹牛,这是我建的地铁。”他开玩笑地说。

预计到2017年,广州地铁总里程将翻倍,超过500公里,线路遍及十一个区。

届时,无论是从东边的增城,还是北边的从化,市民乘坐地铁,都可以在1小时左右轻松准时到达市中心的公园前,无需再坐大巴挤上1个半小时甚至2个小时。

开通多年的广佛线,诠释了这样的美好前景。家住芳村坑口的广州市民袁先生,老婆在佛山禅城上班,因为地铁“一线牵”,他们得以每天团圆。

若把地铁线比作一条条毛细血管,其安全、畅顺则有赖于“心脏”的调度。

中山五路191号八楼,穿着制服的调度人员正盯着各自的电脑屏幕。而在墙壁大屏幕上,遍布着红黄绿多色相接交叉的线路图、电路图、设备图。公园前、三元里、体育西等各大站点的情况,从监控视频中看得一清二楚。

公园前控制中心值班主任梁嘉辉介绍,目前地铁共有7个控制中心,主要负责日常运营、设备操作、监控、维护、信息收发、行车组织等,该中心负责的是一、二、八号线的调度。比如往常在体育中心足球赛退场时,中心也会提前做好准备,从东站调出空车迅速疏散散场的球迷。

别看大家似乎很轻松,其实都得集中精力。一旦发生故障或其它突发事件,车站会立刻报到控制中心,中心必须迅速应对,调整前后行车,做好信息发布等。没有统筹调度,情况难以想象。”梁嘉辉说。

实际上,控制中心也要分三班倒,即使在地铁收车后,中心也没得歇息,因为还要协调配合夜间轨道设备、供电设备等维护保养。

加入了六号线后的线网,客运量持续攀升。在刚过去的2014年“五一”当天,线网客流量再创新高,飙升到794.2万人次!从5月12日起,常态化客流控制的站点也增加到25个。

控制中心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梁嘉辉坦言,一是行车密度大、客流量大,尤其是存在不可预见的因素,如小故障、乘客自行拉车门,都可能引起全线列车晚点、车站客流积压。“高峰期影响就更大。”二是精神压力较大,对故障等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对调度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等到3年后新一轮线网建成,日均客流将呈几何级数增长,预计超过1000万,这相当于每天搬动超过大半个广州市的人口。

广州地铁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高峰期运输组织压力将随之增加,他们也将未雨绸缪做好运输规划,不断完善协调处理机制,加强设备保养,提高调度员业务技能。

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地铁还将不断延续。“希望广州早日建成1000公里以上的地铁线网,广州地铁最终成为百年企业,广州市民出门步行10分钟内能坐上地铁。”地铁员工黄辉憧憬道。他说,北京、上海已经有1000公里的地铁规划,广州还要继续努力。

与多条地铁相连的城际轨道,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将轻快地串起广州与清远、肇庆、东莞等地兄弟城市。

风驰电掣中,以轨道交通为纽带,以广州为核心,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能否脱颖而出?时间会给出答案。

原文链接: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5/27/content_7308495.htm

院士专家智汇“花城院士讲坛” 共话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8月5日,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讲坛”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期讲坛由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指导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003013.广州地铁
广州地铁上线“可取走式”换乘指引牌
近日,有细心的市民乘客留意到,广州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