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珠三角九市构成创新核心圈

02.03.2016  00:06

  为体现对广东创新发展的观察,“报告”对珠三角9市和粤东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7市进行综合评测,最终得出全省16个城市创新指数的分值和排序。深圳为广东的龙头,广州市和珠海市分别位居第二、三位,组成创新第二梯队。

  报告显示,从区域位置看,城市创新指数呈现出“中心—外围”的分布特征,构成珠三角创新核心圈和粤东西北创新外围圈两大圈层。其中,创新指数排名前三的城市也是广东的三大中心城市,其创新指数在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三个片区起到龙头引领地位;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等6市与深、穗、珠3市共同构成珠三角创新圈层。汕头、清远、汕尾、潮州、茂名、阳江、揭阳等城市的得分在200分左右,构成珠三角创新圈层次的外围辐射层。

  值得注意的是,肇庆、汕头等城市创新指数得分已够排入全国榜单,但由于经济总量未进全国百强而遗憾落选。“事实上,珠海经济总量刚好是全国第101名,但考虑到珠海创新指数得分较高,所以排进了榜单。”中国城市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组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万陆博士解释说。

  第一梯队 创新体系中企业唱主角

  报告显示,深圳城市创新指数综合得分远领先于其他15个城市。分项来看,在发展基础、科技研发、产业化三个分项之中,深圳的产业化能力更具比较优势。深圳产业化水平(405分)相对科技研发水平、发展基础水平两个分项更具优势,为产业化水平分项平均值的3.5倍;科技研发水平(220分)为广东省均值的2.1倍,也具有较强优势。

  深圳建立了以企业研发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公共研发和金融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了从企业研发投入到专利产出,再到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良好态势,其企业研发水平(2.39%)、万人专利发明专利授权数(10.34件/万人)、高技术企业数量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35%)等关键指标远高于全省其他城市,更成为全国城市的标杆。

  第二梯队 得分超全省平均水平50%

  报告显示,广州(468分)和珠海(466分)组成了第二梯队。广、珠两城综合得分仅相差0.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从分项指标来看,两城各具比较优势。

  广州发展基础具有显著优势。广州作为全省首善之区和经济领头羊,庞大的经济体量(GDP为1.54万亿元)、良好的经济质量(人均GDP1.95万美元)使其发展基础得分(182分)在省内排第二,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但囿于企业研发的薄弱(制造业企业研发水平为1.01%)和公共科技投入的不足(社会研发水平1.89%),广州科技研发能力(131分,全省第三)较弱;由于创新投入乏力,尽管广州拥有科技服务水平(全省第三)和金融支撑水平的优势(全省第三),但其产业化得分(155分,全省第三)低于其发展基础得分。

  珠海拥有较强的产业化能力。近年来,珠海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良好的产业结构是其城市创新指数得分较高的主要原因。从单向指标看,由于珠海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基础在全省并不具有优势地位,其发展基础得分(80分)低于全省参评城市平均水平,但由于公共研发支撑充足(社会研发水平2.5%),拥有较强的科技服务水平(人均科技机构10.36个/万人)和金融支撑水平(人均金融机构3.36个/万人),使得珠海高新技术产业拥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有力促进了产业化能力(241分)。

  第三梯队 四城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报告显示,东莞(361分)、佛山(328分)、惠州(320分)、中山(309分)以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得分组成第三梯队。其中,佛山、惠州和中山之间的得分差异在1%左右,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

  东莞、惠州产业化能力强。东莞、惠州作为深莞惠经济圈的成员,长期接受深圳的产业转移和创新辐射,在深圳的带动下,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数在全省位居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省排第四;惠州则集聚了TCL、承接了比亚迪等一批创新优异的企业,高技术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位居全省第四。尽管东莞、惠州两市的科技研发基础由于历史原因不具备相对优势,但其长期持续的公共科技投入(社会研发水平均达到2.0%,超过广州水平),使得其科技研发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佛山、中山科技研发能力强。佛山、中山是全省珠江西岸装备产业带的核心城市,拥有大量具有传统产业沉淀的“老企业”“老集群”,这些内生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拥有更强的技术自主性。虽然传统产业在城市创新指标体系中不具有产业化的优势,但佛山、中山的传统产业(如陶瓷、灯具)却以顽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全球拥有先进甚至领先的市场地位。这种能力反映在城市创新指数中,突出表现在科技研发指标(均为129分),两市的社会研发水平达到2.33%和2.35%,超过同期广州(1.89%)等中心城市水平。

  第四梯队 与创新核心圈层差距较大

  报告显示,江门(269分)、肇庆(224分)、汕头(205分)、清远(200分)、汕尾(200分)、潮州(200分)、茂名(196分)、阳江(188分)、揭阳(187分)等9市总分低于全省参评城市平均线(309分),归为第四梯队。该梯队的平均得分为208分,相当于全省均值三分之二。在第四梯队之中,江门、肇庆高于平均线,汕头、清远、汕尾、潮州、茂名、阳江和揭阳之间综合得分差异小于2%,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江门、肇庆在科技研发方面最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江门、肇庆接受佛山、中山的产业转移和创新辐射,其经济体系、产业结构和创新特征也具有佛山、中山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征。尽管两市主要分项指标均低于全省均值,但其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较强。其中,江门的科技研发能力(114分)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粤东西北地区各项创新指标均有较大差距。汕头、清远、汕尾、潮州、茂名、阳江和揭阳均属于粤东西北地区创新外围圈,与深圳、广州、珠海等创新城市在空间上距离较远,产业转移不足,创新辐射少,自身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其自身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尚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创新需求。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通讯员 周伟 策划/统筹:邓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