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极长城站 听科考队员讲述极地“秘密”

26.07.2015  19:11
原标题:记者探秘南极长城站 听科考队员讲述极地“秘密

  【环球时报驻巴西特派记者 王海林】不久前,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顺利结束,打破了我国极地科考的多项纪录。《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到南极长城站采访,与科考队员进行了交流,听他们讲述极地埋藏的有趣秘密。

  普通游客到南极,可以惬意地跟企鹅嬉戏,跟海狮、海豹合影,见证“鲸鸿一瞥”,但科考队员到了南极,关注点却完全不同。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组研究员王绪敏关注的便是企鹅的粪便。

  阿德雷岛是南极企鹅聚居的一个小岛,又被中国科考队员们亲切地称为“企鹅岛”,坐落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对面,中间隔着一条沙坝。每天从长城站就可以望见通往这座小岛时隐时现的沙坝,等潮水退去的时候,科考队员就会步行通过沙坝到阿德雷岛采集企鹅粪便。这些看起来黄褐色的企鹅粪便可是王绪敏心中的宝贝,里面更是蕴藏着巨大的“秘密”。由于南极鲜有人类涉足,不少企鹅粪便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甚至数百万年,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信息。这次王绪敏所做的也正是南舍得兰群岛环境微生物的本底调查。通过将企鹅粪便中的微生物分离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组学了解各个地方环境微生物的组成;再通过分离其中的大肠杆菌等细菌,科学家就可以了解生物基因演变的规律。

  “你别看这一块块小小的岩石,他们记录了亿万年地壳的变动。”科考队员高亮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回到实验室后,略作加工,高亮利用超导磁力仪测量岩石样品中磁性矿物(例如磁铁矿等)携带的剩磁方向,也就是岩石形成时携带的当地地磁场磁偏角和磁倾角,通过一系列数学计算,就可以得到岩石所在地区的古纬度和自岩石形成至今发生的旋转量,而这些数据可以让我们推断岩石所代表地区的构造变形过程。不少岩石样品记录了5500万年左右的极热运动,通过对比分析,科学家还可以对未来气候变暖情况进行推测。而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也针对南极的岩石展开了不同的研究,如南极研究所化石实验室的研究员汉科多主要从事南极古生物化石等的研究,他向记者展示了目前在南极发现的唯一一块羽毛化石。

  极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敏感、脆弱的生态系统,因此与低纬度地区相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影响也更加敏感。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了极地环境。南极冰层正在加速融化,对当地动植物、全球气候和洋流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探索极地的过程中,对极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也是科考工作的重要一环。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黄清辉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极地是一方净土,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污染物也能从遥远的陆地输移到极地地区,影响极地生态系统健康;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冻土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生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