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南水北调是刚刚展开的历史考卷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12日正式通水。它历时11年建设,源起湖北汉江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团城湖,全长1432公里,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浩大的单项调水工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我们完全可以用“伟大”这个词来描述这项工程。
大概只有在今天的中国才可能实现这样的调水工程,它从设计到完成,同中国的地理气候和人口经济布局,同中国的政治制度都息息相关。南水北调缓解了中国水资源分布和使用不均衡的局面,也增加了这个国家的凝聚力。
诚然,围绕这么大的工程,必然会存在争议。在批评声中,指南水北调“破坏生态”的最多,另外把这项工程看成仅仅是为了“保障北京用水”、因而产生“不公平感”的也有不少。
从严格意义上说,所有大型人造工程都有对生态不同程度的干扰,关键要看它们带来的正面效果有多大。南水北调的正效果与负效果相比显然是压倒性的,它能立竿见影地缓解北方用水瓶颈,而且对汉江流域的负影响则是可控可接受的。
为建设这项工程,丹江口库区几十万人移民。对此,北方人民除由衷的致敬和感谢之外,还需有一个合理持续的补偿机制。汉江的水不能白用,全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要由各地域和人群的利益保障来合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得以完工通水,反映了中国社会有能力协调重大关系,平衡各种诉求,南水北调说到底既是超大型土木工程,也是考验了这个国家的社会工程。
中国的“大一统”是不断累积的,自然地理、人口、发展进程的因素错综交织,这个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变得越来越紧密。南水北调将经受历史的检验,它的“水”之外的那些意义也将在未来看得更清楚。
当然,南水北调不应是被仅仅用来赞扬的,它还应有助于中国社会的反思和警觉。华北从全球范围内看并不是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它的用水危机更多缘于人口密集和高耗水经济活动。围绕京津的人口聚集一如其他超大城市一样红红火火,而水资源紧缺的限制很不明显。
我们希望,南水北调是解北方之急,而不是对北方继续粗放发展的鼓励。北方的城市不能无限朝着超大方向猛跑,高耗水的产能必须节制发展,中国北方需要真正下决心走一条节水型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老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纷至沓来的复杂社会,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在新老问题中的一次穿越。我们可以从无数角度拷问它,但我们更需珍惜它。中国需要不断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能够看得更远。我们既不能因为解决一个问题而制造更多问题,更不能因为有不确定性而胆怯,什么都不做。
南水北调无疑不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最理想的方案,但它是中国最现实的选择,我们为这个国家能够理性、稳健地建设出这一旷世工程而感到骄傲。
南水北调的历史评价不是今天就已注定了的,它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能否把它的正效果尽量扩大,同时将它的负效果尽可能克服、化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昨天的通水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句号,而是它从土木工程真正成为跨时代伟大社会工程的开始。 责编:翟亚菲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