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皇家园林广州药洲遗址重开迎客

29.05.2016  13:16

    南方日报讯(记者/龚春辉 通讯员/谢亿明)今年“五一”期间,经过修缮改造,承载岭南千年历史文化记忆的广州药洲遗址重新向公众开放。古典大气的门楼、颇具唐风遗韵的山门、木结构的南北厢房以及古色古香的碑廊,加上园内的古树、九曜石和石碑,毗邻有着“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之称的北京路,大修后的药洲遗址颇有一番“闹中取静”的味道。

    以九曜石名闻天下的药洲遗址,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汉王朝,在明代曾是“羊城八景”之一。但随着广州城市发展与时代变迁,药洲遗址的面积逐渐萎缩,至1949年湖水面积仅剩440平方米。幸运的是,在文物专家的呼吁下,药洲遗址逐渐得到了保护。1989年6月,药洲遗址成为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药洲遗址,虽然古时“花药氤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的盛景不再,但岭南园林自在、古雅和开放的意境被较好地保留了下来。

     所有改造都必须尊重历史

    药洲遗址是迄今广州地区唯一幸存的千年宫苑园林遗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地面遗迹之一。2015年起,广州市文物保护部门对药洲遗址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修缮改造,主要涉及文物本体维护和环境整治两个内容。

    “选择哪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作为这一轮改造的参照样本,是摆在设计者面前最艰难的选择。”药洲遗址改造项目主创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谦向记者介绍,“有设计师提出,除了结合唐代及五代十国的建筑样式外,更重要的是寻找到最符合药洲遗址本身历史价值的风格与形式。

    南汉乾亨三年(919年),南汉开国皇帝刘龑在今广州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开凿长湖1600米,得一湖和小沙洲,聚集方士炼丹。由于当年湖中有瑰奇怪石9座,又名“九曜石”,后假以园名。

    宋统一岭南后,药洲成为士大夫泛舟觞咏、游览避暑胜地。北宋熙宁初年(1068年),理学始祖周敦颐出任广州提刑和转运副官、转运使而寓居于药洲,彼时药洲风光旖旎,西湖的白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北宋书画大家米芾也慕名来到药洲,先后于熙宁六年(1073年)在湖中的仙掌石上题书《九曜石》五言绝句一首,元祐元年(1086年)又在笏石上题书“藥洲”等25字,致使药洲作为南宫御苑遗址的名声愈盛。

    “米诗《九曜石》中的‘碧海出蜃阁,青空起夏云’,便是把药洲西湖天地比作蓝天碧海,把湖中多彩的九曜石比作高悬晴空的海市蜃楼和千姿百态的彩云,药洲西湖当年的盛景可见一斑。”广州市文物局文物资源处处长刘晓明对记者如是说。

    在明代,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药洲跃居成为“羊城八景”之一,称为“藥洲春晓”。明清两朝,药洲均为文教官署所在地,成为广州一处人文胜景,所谓“千载文宗地,百家集雅居”,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米芾、翁心存、翁方纲、阮元、陈澧等一大批中国古代名士都曾在药洲品茶泛舟,为九曜石题诗赋词,刻石立碑,留下了大量珍贵石刻。”郭谦说。

    “此轮改造目的是突显文物核心价值,扩大园林气息、并恢复药洲最辉煌的南汉时期建筑风格。”在刘晓明看来,药洲遗址最为核心的文物价值就是南汉时期留存下来的千年九曜石,以及历代名人碑刻。这一观点得到了郭谦的赞许。他进一步指出,本轮改造设计的每一步都必须有理有据,尊重历史。

    “因《南汉书•高祖纪二》中记载刘龑的昭阳殿‘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同时考虑到南汉皇家御苑气息,设计团队最终选择用了黄色瓦面、瓦当及滴水”,郭谦介绍,药洲遗址修缮所用的瓦当、滴水等都是以南汉王宫考古出土文物为依据原型翻制的,这些细部构建都要求做成工艺品,讲求线条圆润流畅,外表看起来颇具手工感,不能有机械痕,讲求修旧如旧,“以药洲遗址的山门为例,石基雕花参考了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柱础是以南汉王宫莲花瓣石柱础为蓝本的,铺地的原型则是南汉王宫出土的石板。

     营造自然古意的园林气息

    浅黄色瓦面、瓦当及滴水,加上做工精致的兽面砖、垒脊砖,重开后的药洲遗址茶室显得通透开放、古朴雅致,颇具五代南汉时期皇家宫苑的建筑风格。

    “药洲遗址内的水、石、树、屋、台、桥和廊,要一同营造出岭南园林的古雅意境,园林应当做到可行、可游、可望和可居。”郭谦关于药洲遗址园林意境的“四可”论述,借鉴了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山水画美学思想。而要找回岭南园林的自然古意,首先便是要做好园内九曜石、文人碑刻等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

    记者看到,水池北岸的笏石上的“藥洲”“米黻元章题”等字迹清晰可辨,而水池东侧仙掌石上米芾题刻的一首五言绝句《九曜石》——“碧海出蜃阁,青空起夏云。瑰奇□怪石,错落动乾文”亦是如此。

    “九曜石长期安放在人工池中,周边潮湿环境适合藻类和微生物生长。之前八块九曜石上的石刻文字大多很模糊,字迹难以辨认,部分植物根系深入到了九曜石内部,影响了文物本体的安全”,药洲遗址的托管方——广州南方剧院经理张杰豪介绍,“我们首先通过杀藻剂进行病害清理,减少藻类对九曜石本体的侵蚀,然后采用有机硅材料对石刻表面进行憎水处理,减轻酸雨对文物本体的侵蚀,还在局部位置采用显色剂对石刻部位进行显字处理。

    而对于园内绿化、水体等环境整治工作,张杰豪对记者坦言,过去药洲内的池塘水质较差,漂着落叶、垃圾,池内绿藻很多,“通过水池基底改良、种植沉水植物和投放食藻虫等措施,水池水质和园内景观都得到改善,园林东南处和南侧围墙处还种植了树木和竹子,有效改善了园内环境。

    药洲原有2000多平方米的水域面积,而今仅剩400平方米。虽然不可能恢复原有水域,但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园林气息,以突显文物核心价值。“通过利用药洲遗址隔壁南方剧院侧院的闲置空间,我们适度扩大了园林范围,并加高了围墙以减少周边建筑对园内空间的影响,还恢复了白墙黄瓦的园墙色调,并在墙上开了半月窗”,郭谦认为,白墙黄瓦既彰显了南汉皇家御苑气息,扩大了整体园林气息,又为九曜奇石营造出了简约素净的背景衬托,可谓是一举两得。

    此外,为打造层次更为丰富的景观效果,设计方在药洲遗址南侧围墙处单独设计了园路,并与北路游廊连接,贯通园内中部园路及折桥,形成环形园路,丰富了游园路线选择,也扩大了园林气息。

    刘晓明指出,“进入到药洲遗址,既可感受古树风韵,也可观赏千年九曜石,还可近距离品读历代文人碑刻,这就保证了游客的游园体验。

     “重振药洲遗址正当其时!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建城史超过2200年,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广州的历史文化景点的价值尚待进一步挖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大美广州》的作者黄勇就曾直言,“广州这些年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一直是满天星星等待一个月亮——目前有条件成为月亮的,一是以千年古道为中轴的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二是荔枝湾-恩宁路一带的老西关历史文化街区。”药洲遗址正是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六个千年”文化古迹之一。

    针对“满天星星等待一个月亮”的情况,郭谦指出,广州的历史文化景点很多,但不少都散落在老城区里面,本土文化资源需要整体包装,“应当打造包括药洲遗址、大小马站书院群、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规划建设中)、景豪坊等在内的穿线连片文化景区,发挥文化遗产的联动效应,力争成为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发展的引擎,打造广州传统中轴线上集文化遗产与城市生活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郭谦进一步指出,文化景区的改造是渐进式的,“从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看,北京路这一带最有条件成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独有特色,成为最具岭南味道的‘广州名片’。

    而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活化”文物,广州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探索。位于广州市北京路商圈光明广场负一层的南越国水闸遗址,便是中国第一例放在商场内的国家级文保单位,是中国“活化”文物的一个典范。对此,刘晓明指出,“现阶段,广州的文物工作要从抢救保护阶段向‘活化’利用阶段过渡,‘活化’文物应当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据介绍,药洲遗址的“活化”利用目前主要有两点:一是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园环境,突显出九曜石和名人碑刻等文物的核心价值,把药洲的文化元素清晰展示出来;二是引进质量上乘、具有本土特色、代表本土文化的工艺品,如粤剧人物定制公仔、广州打铜工艺品等,设在园内茶室进行展览。“未来,在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我们有考虑把粤剧、粤语讲古等富有广东特色的文化项目引进药洲遗址,让外地游客感受到纯正的岭南文化;此外,还可以请一些名家名角,以吸引本地居民入园参观。”刘晓明说。

    “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肯定是要尊重的。作为一个唤醒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文物古建是一个涉及到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东西。”在刘晓明看来,城市开发与文物保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重振药洲遗址正当其时!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太过生硬,需要文化元素来进行润色。文化内涵如果能够注入到羊城的发展肌理当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
深中通道完成海底穿针 深圳和中山在海底实现牵手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记者田建川、齐中熙)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