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古稀音响发烧友:大型音乐作品“把关人”

12.08.2014  10:02
国内很多大型音乐作品都会在最后拍板定型之前,先请李炳实的A5监听“把把关”,获得它的放行证之后,再正式与公众见面。著名录音师、音乐制作人易有伍也曾多次光临李炳实的ALTEC“剧院之声”A5系统。

李炳实的全套音响设备耗费了50多万元,但他称“在发烧界这个钱不算多”。

李炳实和他的音室。

李炳实音室的墙壁上安装了自己订做的CD架,装满他搜集的音乐碟。

  走进李炳实的试音室之前,笔者很难想象,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家是个对音响设备极其执着的发烧友——他在音响研究上倾注了毕生心血,不断升级改造自己的音响设备,不仅曾经给包括董文华等在内的国内一流歌唱家写过碟评,获得过《信天游》曲作者、1994年央视春晚音乐总监解承强等诸多名家的赞誉,甚至还在香港《音响技术》和《新音响》杂志开设专栏,以“发烧李”的头衔蜚声华语乐坛。这就是南沙珠江街的知名音响发烧友李炳实。

  小学DIY矿石收音机

  日前,笔者随李炳实来到他的试音室,打开4厘米的厚柚木门,眼前这个约40平方米大小的试音室内铺设的是实木地板,四周是装满了CD的木制柜子,地面上还整齐排放着黑胶碟,最引人注目的一套ALTEC“剧院之声”A5的音响器材占去了室内十几平方米的面积。地面上摆放着的音响器材,光是功放就有6个以上。在器材前方,还铺垫了一张厚实纯羊毛地毯,室内散发出淡淡的檀香,李炳实在播放器中放入一张CD,调好音量后便开始煮水、泡茶,一曲古琴随即悠悠响起,声音通透而明亮。

  李炳实出生于1945年,是土生土长的南沙人,现为珠江街道居民。李炳实告诉笔者,他从小就喜欢听音乐,但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收音机。从那时开始,他就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拥有这些会讲话、能唱戏的“盒子”。

  幸运的是,李炳实的这个梦想很快就实现了,随着哥哥姐姐外出打工,这个原以耕种为生的家庭生活水平渐渐提高,到李炳实小学毕业时,他已经拥有了由自己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乃至一、二管再生式直流收音机了,说起当时的那种欣喜若狂,李炳实表示,对聆听音乐的喜爱,让他这辈子与音响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为董文华专辑撰写碟评

  说起自己的音响组合,李炳实如数家珍。他告诉笔者,这里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是自己一件件淘回来的。有几万元的,也有十几万元的。这套价值约50多万元的组合中,有90%用的是国产产品。他认为,国内产品又平又靓,通过合理的组装,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过14年不断组合调整,李炳实采用电子分音的ALTEC“剧院之声”A5瞬变奇高,拥有着超乎常人的监听识别能力,引起了圈中不少人的关注。曾经担任过1994年央视春晚音乐总监、创作过《信天游》等作品的著名音乐制作人、作曲家解承强见识过李炳实的ALTEC“剧院之声”A5之后,高度赞之为声音界的“照妖镜”。

  此后,国内很多大型音乐作品都会在最后拍板定型之前,先请李炳实的A5监听“把把关”,获得它的放行证之后,再正式与公众见面。

  著名录音师、音乐制作人易有伍也曾多次光临李炳实的ALTEC“剧院之声”A5系统。有一次他带了一张“客家妹子”黄红英的小样过来播放。歌曲《落水天》响起时,风声、雨声、还有隐没在远处的雷声带出了黄红英声音的圆润,同时极具穿透力,质感很强。当时易有伍十分激动——这张专辑曾征求过多方意见,结果却有很大分歧,看来是因为一些重播系统未能真实还原录制内容。经过当天的试听,易有伍决定投入最好的资源去做,还要和黄红英合作开办演唱会。后来,这张唱片果然卖得满堂红,个唱也十分成功。

  品香茗、会知音、赏百乐。如今,李炳实最喜欢的就是早餐后来到试音室,听听音乐写写文章。由于他在圈内认可度较高,1995年起他开始写音响技术的文章,成为香港《音响技术》的主笔。随后又以“发烧李”的笔名在《新音响》杂志开设了专栏。期间,李炳实还曾为国家一级演员董文华的一张音乐专辑撰写过碟评,并随该专辑同步发行。

  太太卖缝纫机助他买音响

  李炳实告诉笔者,自己能够“发烧”到今天的这个程度,离不开太太的“纵容”和支持。李炳实说,他20多岁的时候曾遇上大量难侨回国,当时有部分被安置在南沙的珠江农场中,这些难侨带回了不少像音响、小型冰箱这样先进的家用电器回来变卖,李炳实在发烧友们的邀请下一同前往采购。

  立体声高保真的开卷机、LP作讯源的组合声……在收购过程中,他通常遇到的都是动辄上千元的大型音响组合,月薪只有几十元的李炳实是想都不敢想的。有一次他碰到一家难侨家有一台JVC“三合一”机只需要200多元,惹得李炳实辗转难眠。李太发现他神不守舍,在了解前因后果后,就表示“现在哪里有钱可以买,如果真的那么喜欢,那就把我的缝纫机卖了吧,不过你也要答应攒够钱后再给我买一部缝纫机啊!”这可把李炳实高兴坏了,直呼老婆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