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将成“一带一路”最重要枢纽
11月5日,“国际海运年会2015”在广州举行,首日活动焦点锁定在下午的4场专题论坛上。在“一带一路”的新语境下,与会国内外海运“大咖”深入研讨新形势下全球海运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探寻海运业发展的新动力。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的海运行业正通过自身优化调整,激发发展新活力,并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智能手段,拥抱“互联网+”,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的利好。
落地广州,随着一系列利好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凭借着充足的货源支撑、便利的通关政策、高效的集疏运网络,南沙将成为广州国际海运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也将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最重要的贸易枢纽,充分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中。
聚焦1“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广州建设国际海运中心拥有资源和政策优势
今年3月,我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描绘了“一带一路”建设蓝图。“远景很像写意画,把大致方向昭告天下,我们也希望通过沿线城市共同努力,这幅写意画终将演变成一幅灿烂的山水画。”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说。
他透露,“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已完成,下一步将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六大经济合作走廊和若干海上重要战略节点。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这六大国际经济走廊的建设要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发展理念和倡议,旨在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的经济合作,促进发展,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欧晓理介绍,下一步,中国将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既努力推进六大经济合作走廊和若干海上战略节点建设,也要务实推进八个领域的合作,同时在努力培养一个核心的团队之余,还要扎实推进一批重点项目。
面对“一带一路”机遇,广州早已提出,将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强化枢纽功能,加大投入力度,打造海港、空港、铁路、高速公路和信息港等重大综合枢纽设施建设,形成“辐射全国、通联世界”的新格局。“建设国际海运中心,码头平台建设和发展是核心要素。”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蔡锦龙在论坛上介绍,广州建设国际海运中心以南沙港区建设为重点,南沙港区位于南沙新区龙穴岛,具备独特的发展优势。
“随着一系列利好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凭借着充足的货源支撑、便利的通关政策、高效的集疏运网络,南沙必将成为班轮航线挂靠华南的首选,必将成为广州国际海运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也必将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最重要的贸易枢纽,充分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中。”蔡锦龙对于广州发展海运事业信心满满。
对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郑少南也认为,融入国家开放战略的前提,是由区域经济自身的开放条件和基础所决定的。广州坐拥南沙新区、 广东 自贸区 南沙片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几大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建设广州国际海运中心的资源和政策优势。
聚焦2 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重振活力
“海运+供应链”战略转型与创新是海运取胜之道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谋求深挖改革红利。海运事业无论是战略上布局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珠三角、自贸区,还是制度上深化改革、促进转型,都在给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提出,海运业需要关注三个新动向,一是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变化、自贸区战略以及高标准贸易协定带来的影响;二是在实施“一带一路”等走出去战略的同时,需要关注内贸市场与产业链的巨大潜力;三是在应对TPP等“联盟化”战略的同时,关注跨界竞争带来的挑战。
“在海运业的服务创新与能力建设上,需要实施服务创新,横向布局全球网络,纵向整合物流链上的优势资源,提升海运供应链增值服务水平。”在黄有方看来,“海运+供应链”战略转型与创新是未来海运取胜之道。
即,海运企业可联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港公铁空等运输企业,构建全程物流网络,延伸服务、拓展价值链。同时,加大与区域产业、自贸园区、物流园区等联动;发挥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推动内贸发展,形成海运供应链服务网。
企业还可通过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部门合作,对接国际贸易便利化政策,加强全球网络布局,实现差异化服务的竞争优势。
与黄有方的角度有所不同,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总经理助理、中理检验有限公司总经理鱼兆利从技术层面,以自身企业升级的经验,对海运行业的发展给出了意见。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经济提升工程,都离不开检验检测服务业提供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我国每年直接外贸损失超过685亿元,也只有先进的检验检测服务业才能帮助企业不断破解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
鱼兆利介绍,基于此,总公司结合转型升级要求,率先搭建中理检验平台,专注进出口商品领域和海事领域的检验检测业务,结合转型升级要求,率先搭建中理检验平台,专注进出口商品领域和海事领域的检验检测业务,未来将通过合作、合资合营、并购等方式,向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打造民族检验品牌。下一步,公司将通过合作、合资合营、并购等方式,向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打造民族检验品牌,以检验检测服务业,帮助企业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
发展海运事业,除了贸易壁垒的突破,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样重要。郑少南倡议,海事大学可设立“海上丝绸之路教育基金”,主要担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先遣队,帮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海事大学,为海运业培养高素质海事人才。
聚焦3“互联网+”时代海运何去何从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手段提高运作效率
如今,一场由移动互联网刮起来的大风,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拥有悠久历史的海运业也顺势而为,选择拥抱电商。
“互联网+”时代对海运企业有了更高的要求。黄有方认为,海运企业仅仅做海运是不够的,必须全程拓展。海运企业不仅要实施“海运+物流”战略,推动海运全程物流服务发展;实施“海运+贸易”战略,推动产贸运一体化发展;实施“海运+金融”战略,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
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实施“海运+信息”战略,推动“互联网+”发展。“有的海运企业很大一部分利润就来源于金融、信息等方面,海运强不强,还要看其他方面能力。”
然而,随着贸易的繁荣,纠纷和争端也在所难免。如何更高效、低成本地解决区域跨度广且数量多的海运争议?广州仲裁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国仲裁法学会副会长陈忠谦给出建议。
陈忠谦说,在纠纷解决机制方面,可以通过构建在线争议解决、现场接待受理、监管部门受理投诉、第三方调解以及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广州仲裁委员会旨在打造国际化一流海运仲裁院,提供三种不同的庭审模式供选择,分别为特色社会主义法系的广州仲裁,英美法系的香港仲裁和大陆法系的澳门仲裁。
他介绍,到目前为止,广州仲裁委已自主研发了服务律师平台、案件管理系统、网络视频庭审系统等13大系统,能够与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律师平台、OA办公平台等综合运用,实现数据共通,通过网上申请与受理、被申请人网上答辩、网上组成仲裁庭、网上交换证据、开庭审理、庭后网上提交代理词,仲裁庭作出裁决,为海运企业提供仲裁服务。
“我们提供了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仲裁,有在线裁判、网络庭审、在线质询、翻译等功能,线上的纠纷,线上解决,为当事人共同统一仲裁端口;传统的纠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解决。”陈忠谦说。
与“互联网+”齐头并进的,还有“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持续发酵。中外运海运董事长李甄认为,随着两大战略的深入,海运业也可搭乘东风完成新蜕变。
——定制服务。当前其他服务行业已在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海运业能否像其他行业一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李甄说,“工业4.0”提供了契机,其带来的智能化,帮助海运企业实现定制化服务和管理手段的提升,录入电子标签等信息化技术。一方面,电子标签实时登记每艘船舶的海运状态、航行位置等信息;另一方面在定制识别器的识别下,客户根据自身服务、需求,自动识别器、电子标签等,然后向海运企业提出定制化请求,海运企业在收到需求信息后作出回应。
——智能化管理。当前船舶呈现高速化、大型化趋势下,操控难度和管理要求在提高,虽然运用了自动化手段和严格管理方法,但仍大量依靠人力,个性差异、生理疲劳、考虑不完全等主观因素,这对船舶管理造成一定隐患。海运企业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手段,远程控制、预测分析之余,也提高设备运作效率。
——节能环保。随着“工业4.0”引发的技术革命,为海运业逐步推广环保节能新技术提供了机会,通过现代化网络帮助企业调整船舶设备、提升自动化,最大程度减少成本;随着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开发,为代替石化能源带来了美好的预期,而“工业4.0”也为新能源使用创造了条件。
——优化运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航线设计、运营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海运经济效率,通过智能系统,对航道吃水、洋流、天气特点等外部因素的分析,为企业探索出最合理、最经济的海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