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明古城墙考古有新发现:军事设施遗址被探明
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城墙。许端阳 摄
探沟所出部分遗物。考古队供图
南澳城城墙走向(蓝线为现存墙基)。考古队供图
距离深澳正文学校东南约80米发现有两层夯土包墙,图为外包墙剖面。考古队供图
由汕头市文广新局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汕头海丝文物考古队,近日在南澳县的考古调查中有重大发现:考古队在对省级文保单位南澳明古城墙旧址进行调查勘探期间,新发现了古城墙南门,东、西面城墙遗迹以及敌楼、营房、器械库等军事设施遗址,并出土一批明清瓦片及陶瓷片。
古城墙仅有40米完整留存
在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金山村,现存一面近5米高、40多米长的城墙。
据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介绍,这段城墙是明代建成的深澳古城城墙。2015年,南澳以这段古城墙为主题,修建了“古城公园”。
据黄迎涛馆长介绍,自古今来,南澳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深澳古城建成后数百年间是南澳县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南澳海防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保证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关于建城,有清晰的史料记载。
清齐翀编《南澳志》记载,明代万历三年(1575年)福建巡抚刘尧诲上疏朝廷,申明南澳位置的重要性并建议设镇——同年,朝廷诏设“闽粤南澳镇”,置“协守漳潮等处专驻南澳副总兵”,直到现在,深澳镇的总兵府还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万历四年,南澳城建成,“坐南朝北,高二丈二尺,厚五尺,围五百丈,面宽七尺,皆甃以石,壕深八尺。”
1911年,南澳县政府迁往隆澳镇(也即现在的南澳县城所在地后宅镇)。1918年正月初三,深澳发生7.25级大地震,南澳城谯楼、窝铺、垣堞多被破坏。1959年,因南澳建设专区青年盐场,所筑石条大部分被拆毁,当年的两面石条、中间夯土的古城墙也就成为记忆。
探明古城墙位置 发现大量碎片
此次考古队调查勘探选择的是东城墙段。
在深澳正文学校南约10米处,考古队发现由白灰沙石夯筑的三合土墙基,北侧长13.9米,西侧长10米,墙体厚为0.45米,高出地表约0.7米。
墙基周围地表分布密集瓦片及陶瓷片。据考古队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遗物年代为明清时期,以明代遗物为主。其中,发现的瓦片较为破碎,有红瓦、灰瓦,器形可辨筒瓦及板瓦;陶片多饰酱釉,器形以罐、缸为主;瓷片以青花瓷为主,少量红绿彩瓷,可辨器形有碗、盘、勺等。
为进一步了解城墙走向、墙体筑造情况及地表遗物性质,考古队在房基东约20米布设了一条东西向、规格为4米×1.5米的探沟。探沟发现一段垒石墙基,长1.5米,宽0.42米。
考古队探沟发现多层倒塌堆积,并出土大量与附近地表遗物相似瓦片及陶瓷片。据考古队成员初步判断,此处曾有大量明清时期建筑,因其紧靠南澳城东侧城墙,距离东门不足100米,并推测其应与城墙守备有关,具有军事功能。
在距离深澳正文学校东南约80米,考古队发现有两层夯土包墙。为了保护古城墙不受破坏,考古队在对其表面进行清理后,在外包墙北侧断面剖面清理,并沿着断面向下挖一条50厘米的探沟。勘探结果表明,城墙是在原有的山体基础上开山凿石,修理出一条城墙轮廓,然后依靠山体筑造包墙,清理出的部分为城墙外包墙,采用夹板定型,三合土分层夯筑。
据悉,此次考古工作意在推动汕头“海丝申遗”工作并深入挖掘海丝相关文物,工作已从今年3月启动,考古调查的对象有南澳明古城墙遗址、大潭摩崖石刻、郑芝龙坊、康氏宗祠、太子楼遗址和澄海樟林古港、凤岭古港。
目前,对新发现城墙和遗址的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文/图 许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