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视野之南越王宫博物馆:12朝层叠串起“海丝”遗迹

07.06.2018  21:26
位于城隍庙旁的南越王宫博物馆 - 新浪广东
曲流石渠遗址 - 新浪广东
曲流石渠遗址模拟场景 - 新浪广东
12朝遗迹层层相叠 - 新浪广东
宫殿屋檐外用于承接雨水的“散水” - 新浪广东
南越王宫博物馆公园外 - 新浪广东
秦代造船遗址 - 新浪广东
“南越武王”赵佗 - 新浪广东
南越国施釉带钉板瓦 - 新浪广东
南越陶瓷 - 新浪广东
波斯蓝釉陶片 - 新浪广东
“乾亨重宝”铅钱 - 新浪广东
宫冲窑 - 新浪广东
长沙窑褐彩兰草纹青瓷碟 - 新浪广东
清代中国瓷器外销线路图 - 新浪广东
克拉克瓷 - 新浪广东
五彩花鸟纹西洋式水盆 - 新浪广东
青花花卉纹盘 - 新浪广东
粉彩西厢人物圆盘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1995年,考古人员在广州中山四路一建筑工地例行巡查时,在一个建筑桩孔中发现4件文字瓦当。在专业评估下,考古队进驻工地,经过5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一座南越国的大型水池遗迹。此后,南越国宫殿遗址、南汉国宫殿遗址相继面世,南越王宫博物馆成为广州城市中心区读尽两千年岭南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起兴的重要见证。

位于城隍庙旁的南越王宫博物馆

  本期粤视野重游南越王宫博物馆,以史为鉴,以物为证,梳理出南越王时期开始,人们利用近海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海丝”之路。 

曲流石渠遗址

  从东门进入, 180米的曲流石渠跃然眼前。玻璃栈道下,弯月形水池入水口、南汉水井、元代水井和清代水井等朝代的遗迹一览无遗。2004年11月-2005年1月,100多枚木简出土于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古井内,这次重大发现填补了岭南地区简牍考古的空白,也让沉睡在越王台下两千多年南越木简,成为了“岭南第一简”。

曲流石渠遗址模拟场景

  南越国王在今天的广州,营造了都城、宫室和御花园。御花园由一座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组成,水池呈斗状,池壁的石板上刻有一个斗大的“”字,是当时番禺城的简称。

  文献记载,秦始皇的兰池宫中的兰池有三岛,这是古代帝王受蓬莱神话传说影响将海上蓬莱、瀛洲、方丈三神池山模拟缩放于宫苑之中的结果。而蕃池中的建筑应该是仿效秦的兰池的做法。“其应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古典园林一池三山造园模式的最早实例。

12朝遗迹层层相叠

  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

宫殿屋檐外用于承接雨水的“散水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古代宫殿考古专家刘庆柱来此考察时介绍,这是铺在古代皇宫房檐下的地面上,用来接雨水的“散水”。汉代建筑结构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阶级限制的,如果在宫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铺上“散水”,是皇宫的标准,只铺两边是王的标准。而南越国宫殿北面和东面都铺了卵石“散水”,按照中国建筑对称的规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应该铺有。也就是说,这座宫殿是南越国依照汉皇宫建造的。

南越王宫博物馆公园外

  据介绍,目前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宫殿的一角,还不到整个宫殿群的1%,还未露出宫殿的主体部分。因为现在“散水”出土才22米,还未见到一个台阶和门槛,估计一号殿北墙的长度在50米以上。

秦代造船遗址

  在当时,广州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后,南越国王便开始筹谋如何利用近海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当时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奠定了基础。

南越武王”赵佗

  南越国由赵佗建立,其本人的经历也非常传奇。据解说人员介绍,赵佗曾是秦末的将军,来到岭南开发多年,当上南越王的时候已经超过三十岁,在位六十七年。根据目前可靠的说法,他最终的寿命在一百零三岁左右。因为太长寿,儿子都先行去世,王位最终传给孙子赵胡。

  大部分时间,南越仅仅是一个诸侯国,而诸侯王不可以称帝,但在挖掘中发现了帝印,说明前两代南越王确实如史书所说,有僭越行为。

   藏于文物之中的“海丝”起兴史

南越国施釉带钉板瓦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出征南越国,一把熊熊烈火燃尽了南越王的宫室与亭台楼阁。然而,汉武帝并没有放弃海上贸易。当时,南越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开通,借着已有的海上线路,汉武帝进一步拓宽了海上贸易规模,“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考古专家发现,南越国部分釉的成分与当时国内常用的并不相同,由此论证南越国时期的陶瓷器融合了外来的技术。

南越陶瓷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南汉王国兴于岭南。而南汉国一号宫殿正好叠压在南越国一号宫殿之上。这时,南汉在城建、制瓷、铸冶和外贸等方面均获得较大发展,也为宋代广州迅速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波斯蓝釉陶片

  这种色彩艳丽的波斯蓝釉陶片,在南汉国王宫遗址中被发现,其釉色、胎质以及造型与过我国瓷器都不同,证明南汉与波斯人贸易往来密切。

乾亨重宝”铅钱

  这些南汉“乾亨重宝”铅钱,来自公元920-960年间从广州贸易归航的东南亚籍商船,船上还有中国瓷器、南汉银锭等文物。当时船上有5000两银锭,相当于宋廷996年全年收入的1.15%,而银锭是通过盐利获得的国库银,可见南汉时期越洋贸易已经相当兴盛。

宫冲窑

  到了隋唐时期,广州开始设市舶使,专职负责管理蕃货海贸,城西设置蕃坊,招待外商。因为海上交通十分便利,这种产于沿海的新会宫冲窑瓷器成为了唐代重要的外销瓷器,在南海西沙群岛、东南亚等地多有出土。

长沙窑褐彩兰草纹青瓷碟

  当时,唐代名窑林立,南方以越窖青瓷为代表,北方以河北邢窖白瓷为代表,形成南青北白格局。长沙窑打破了唐以前单色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彩釉新时代,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非地区。

清代中国瓷器外销线路图

  明代,作为中国瓷器代表的克拉克瓷热销欧洲市场,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的烧造甚至达到了历史顶峰。

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其实是我国明、清时期外销的青花瓷。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了一艘名为“克拉克号”的葡萄牙商船,船上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因不明瓷器产地,后欧洲人把这种瓷命名为“克拉克瓷”。这种青花瓷特点是普遍带有多层次的开光,器面呈花瓣形,而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如同开着窗户一样。

五彩花鸟纹西洋式水盆

  近代,欧洲近代造园艺术兴起,18世纪初年,随着海外贸易发展,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带回大量包括瓷器在内的商品和书面报告,逐渐在欧洲形成了“中国热”。18世纪中叶之后,中国造园艺术流行到德国、俄国,直至这个欧洲。

  这件“五彩花鸟纹西洋式水盆”,就是按照欧洲造园风格制作的瓷器。瓷身为康熙时期的五彩装饰,底部绘画着兽头装饰,兽头口部装上金属管,中西结合,充满了异域风情。

青花花卉纹盘

  有些外销瓷器在欧洲常被加上了贵金属,如金、银、铜。这件“青花花卉纹盘”,除了盘周围镶嵌金属外,还加装了提梁,从而使盘子变成提篮。这种装饰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的欧洲比较流行。

粉彩西厢人物圆盘

  在清代前期,《西厢记》故事是这个时期外销瓷器上常见的装饰,这是一副画中画,在瓷盘中心画展开的画卷,画卷上绘制了《西厢记》张生乘夜逾墙的情景。

  两千多年前,南越王挑选广州建城,并利用近海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两千多年后,广州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窗口,依旧是长盛不衰的“千年商都”。

  纵观全球,历史超过两千年、从未衰落、今天繁荣依旧的现代化商业城市,只有广州。

  去年,在全球最为权威世界城市研究机构GaWC发布的2016年世界级城市名册中,广州首次入围Alpha-级,成为全球49个世界一线城市之一。率先觉醒的广州,也在世界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越战越勇。

  下一期,我们将前往广州两千多年来始终未变更过的城市中轴线——北京路,领略这条被称为“双门底”的千年古道背后,岁月沉淀的厚重历史。

  本期策划:车园元 本期作者:叶绍明 (田思敏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一点资讯《粤视野》向新浪广东供稿,转载时请注明来源,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一点资讯《粤视野》对稿件数据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