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政府与专车是“合作”非“外包”
全国第一个针对专车营运模式的试点管理方案,即将在上海落地。
近两个月,专车政策不断收紧,北京在6月2日与7月23日两次约谈滴滴、优步两大专车平台,不到两个月之间查处了逾千辆专车。而上海去年底至今,采取“1+3+10”查处202辆非法客运网络专车,即对当事人罚款1万元、暂扣驾驶证3-6个月并对营运平台处行政处罚10万元,新规还祭出开专车将通报工作单位的严厉手段,虽然其后官方解释为针对工作时间用公车开专车的司机,但收紧的态势非常明显。
在这样的紧张情况下,《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悬而未决,第一个试点方案对于专车行业而言,是救命稻草还是催命毒药,至关重要。北京明确批评专车平台“组织私家车和租赁车从事客运服务”,即只要是专车无论租赁车还是私家车一律处罚。而上海的试点方案,被透露交管当局倾向认可“四方协议”模式,也就是说,只要是租赁公司旗下车辆运营的专车,在补齐保险、驾驶员培训及验证营运平台资质后,是可以合法化的。现在的专车平台,都是以租赁车辆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打了擦边球还是专业车队,承认了“四方协议”至少默认了目前的专车局面,只是需要补充一些必要的培训与保险。如果为真,上海的试点方案无疑对严寒中的专车释出了一点暖意。
上海对于专车一直是抱持着“为我所用”的态度。5月上海交委曾宣布,专车试点管理方案会和滴滴公司联合成立工作组来研究,即将出台的这个全国第一个试点方案正是双方共同研究的结果。比起闭门造车或将约租车交由把出租车行业搅得一塌糊涂的出租车公司开发,找已然在专车市场上有成熟的技术算法和商业模式的专车龙头老大,显然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一来,政府自身职能并不需要也不适合自行开发产品,因而需要一个靠谱的团队来做产品,没有谁比开拓出专车市场的专车平台本身更合适;二来,专车在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缝隙中生存,急需获得行政许可,和政府合作也是一条捷径。无论初心为何,客观上来讲,政府与专车平台合作,是最有可能获得双赢的结果。
当然,上海交管方面对于滴滴的态度,更多是当作一个服务外包的第三方。上海方面定好的条件是对专车进行总量控制,并将专车定位为“解决高峰时期顶灯出租车投放量不够的问题”的“出租车的补充”。这就像一个有自己要求的甲方向乙方下单,但可能将事情简单化了。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接单的乙方并不是服务商,它本身已经占领了市场。上海对于专车作为出租车补充的愿望,正如希望民间资本是国有资本的补充一样,都不希望触及原本的利益而解决纠纷享受红利,然而,市场逻辑是不以行政意志为转移的,正是由于目前出租车市场服务质素太差专车才占领了市场,而又是因为出租车数量管控和牌照垄断导致了出租车市场目前的状况。所以,出租车市场改革必须和专车行业推进同步进行,不改永远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如果为了监管方便对数量进行严格管控,专车有可能变成下一个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