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莞城辉煌的博厦张氏家塾如今成了老人麻将室

22.09.2014  11:21

  张氏家塾正门 。(记者 陈帆 摄)

  几位老人在张氏家塾里打麻将。(记者 陈帆 摄)

  曾经见证莞城“四大家族”的辉煌

  博厦张氏家塾如今成了老人麻将室

  屋主为唐玄宗丞相张九龄弟九皋的后人,与可园、道生园同承一脉

   东莞时间网讯 位于可园对面的博厦社区,张氏族人自宋代起,就在此繁衍聚居。张氏自近代以来英才辈出,其中以可园主人张敬修最为人熟知。

  在博厦高桥坊一带,曾建起多家张氏祠堂,但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位于博厦社区高桥坊三巷的老人活动中心,曾是“麻石厅张氏家塾”,依旧保留了原有的古朴风格。它建于清朝时期,光绪年间曾开办过“私立开智国民学校”,之后又辗转成为幼儿园、生产队部、仓库。

  它的存在,见证着博厦张氏族人辉煌的历史。用心去感受它,也许您能找到些许正在被人遗忘的过去。

   青砖屋化身老人活动中心

  或许您曾留意过可园对面那座金碧辉煌的牌坊。金色琉璃瓦上雕龙画凤,“博厦”两个金色大字,显示着这个地方的不同凡响。

  从牌坊走进博厦社区,麻石路、红粉石路散布于老民居住宅区中。雨后走在巷子里,墙角的青苔、麻石上的积水、电线杆上停留的麻雀……让人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将这一幕幕宁静保存起来。

  离牌坊约二十米处,一座古朴的青砖屋映入眼帘。大木门没有上漆,生锈的金属配件,显现出一种残旧气息。

  站在门口仰望,未见有匾额告知此处是何地。从一幅发白的对联中得知,这里现在是“老人之家”。

  正想进屋里一探究竟,两条拴着的狗开始歇斯底里地嚎叫。屋内摆放着的四台麻将桌围满了人,他们都有些年纪了,不时用莞城话交流着。面对陌生人的到访,他们丝毫不受打扰。

  一、两个爱抽烟的老伯,把整间屋子熏得烟雾缭绕。

  在“”一声推倒麻将的巨响后,记者赶紧上前询问老人们关于这里的故事。然而,并没有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

  在青砖屋右侧的民居里,有一位98岁的王婆婆在此居住。王婆婆是位孤寡老人,看见有人来访,异常兴奋。她自顾自地说起自己的过往:丈夫早年从军,40多岁才回来,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她是长寿之星,政府对她很好,还让她上过电视……

  最后,她道出,麻石厅附近都是地主的房产,非常体面气派。

   曾被用做生产队部和学校

  不一会儿,坤叔来招呼我们。他是土生土长的博厦人,60岁左右,现在是博厦高桥股份经济联合社的一名理事。

  “这里原先是张氏的祠堂,现在是博厦社区的老人活动中心,我小时候还在这里读过幼儿园。”坤叔说,这一带,原先与可园还有些渊源,但具体有何关联,他也说不清。

  博厦社区的工作人员阿青说,博厦本地居民都称这座屋子为麻石厅。

  仔细看看,屋内确实有许多麻石的痕迹。水泥地板上,能看到一些裸露的麻石地板;麻石墙角足有1米高。由于麻石经久耐用,看上去就像是铺设了没几年的瓷砖。屋内的柱子也用麻石砌成,在东莞古建筑里,一般采用的是红砂石,麻石柱子算是罕见的。

  屋子是两进式结构,原有的天井已经被填平,天井口被加盖的铁皮封住,钢架在屋内撑起。钢铁与青砖、麻石、瓦当形成强烈的对比。

  我们始终想探究这房子的历史。于是,阿青提供了一份由退休老前辈根据群众的说法,整理出来的手稿。

  手稿中提到,这里被称为“麻石厅张氏家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氏族人张绍俊,也就是民国抗战将士张达的堂兄,曾在这里开办“私立开智国民学校”,后转为宗祠摆放祖先灵位用。据说张达的父亲张子奇灵位也安放在此。

  解放后,1952年初高级社时,作为横壆社址;1958年公社化时,为博厦幼儿园;农业学大寨时,为博厦高桥生产队部;改革开放后用作仓库;后曾租给个体户堆放瓷砖、米面品等;2002年,改为东莞市棋类协会莞城分社与高桥老人活动室。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