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一位医学博士郭福宁讲述艰难求学之路 在海外开展中医疗法

08.06.2018  12:41

大洋网讯 上世纪60年代,出身银行世家的郭福宁,高考时本来填报的第一志愿是中山大学物理系,但由于妈妈想着家里有个医生,以后看病方便,郭福宁被逼着把志愿改成了中山医学院。

1967年,23岁的郭福宁以优异成绩从中山医本科毕业。11年后,34岁的郭福宁一边在中山二院工作一边读研。1985年夏天,41岁的郭福宁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学位证书编号为00001号。

日前,从悉尼回到广州的74岁郭福宁,向广州日报记者独家讲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历程和作为中国西医博士在海外进行中医治疗的人生故事。

1985年夏天,41岁的郭福宁通过了由北上广三地的七位一级教授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当时,郭福宁还是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简称:中山二院)消化科负责教研的全职医生。她穿着上世纪80年代常见的蓝色短袖衬衫,没举行仪式,没有鲜花和家人在场。

郭福宁的博士毕业证书。广报记者王丹阳摄

被逼从学物理到改学医

1981年,中国正式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有学士、硕士、博士。在此之前,新中国培养的研究生只有学历,没有学位。郭福宁正是幸运地赶上了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

第一第二无所谓,拿到博士学位就很开心。”如今,74岁的郭福宁回忆起博士论文答辩那一天,只记得高兴。

然而,郭福宁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中间却花了18年。

1944年出生的郭福宁,祖籍安徽,跟着在中国银行工作的父亲来到广州,住在东山的一座两层的华侨楼里。

原本在读培正中学时,学习成绩优异的郭福宁一心想报考中山大学物理系,后来因为母亲说家里得有人当医生,看病方便,逼着她到学校把高考志愿从中山大学改成了中山医学院(下简称:中山医)。

进入中山医的郭福宁算是学霸,当时每科满分是5分,除了中药一门她考了4分,其余都是5分。毕业时,她获得了优秀学生奖状。

郭福宁回忆,当时中山医的教学氛围特别好,她最佩服的偶像就是中山医第一任院长柯麟。柯麟也是医学博士,当时,只要柯麟进入中山医大会堂,全体就会自发起立、鼓掌,经久不息。

多年后,身在国外的郭福宁给妈妈打越洋电话时感慨,“逼我学医,逼对了。医生这个职业不仅因救死扶伤而高尚,而且我真喜欢。

恰遇中国第一批博士招生

1967年,郭福宁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达县专区下的小医院,一工作就是三年,后调回到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当医生。

当时,学西医的郭福宁先是在内科当医生,后来参加了中医学院给西医的培训班,一上就是两年。

后来,她先后跟邓铁涛等一批老中医,学如何用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又转到原中医学院院长陶志达成立的脾胃研究小组。由此,学西医的她了解到,有时候中药可以治疗西药治不好的病。

1978年,中国开始恢复研究生考试。郭福宁考中了著名消化疾病研究专家陈国祯的研究生。由此,一心想继续求学,又特别喜欢当医生的郭福宁转回沿江路的中山二院一边工作一边搞科研。

读研三年,异常辛苦。郭福宁说,当时她一边要照顾病人,一边要负责本科生和进修生的教学,还要自己找题目做科研。郭福宁每天睡2-3个小时,但精力旺盛。

作为母亲,郭福宁说工作和家庭没法兼顾,儿子从小就是到处“”给几个姐姐帮忙带,甚至一度被送到北京跟阿姨生活、上学。

1981年,郭福宁硕士毕业,当时中国第一批博士刚开始招生,在老师陈国祯的多次劝说下,郭福宁开始了临床、科研、教学又三年的读博之路。

广东第一位医学博士郭福宁。

给大白鼠做手术的博士

读书容易,找临床研究难。”郭福宁说,读研意味着要自己找题目,包括做动物实验、临床研究,花的时间特别多。

当时,中国的慢性溃疡发病率为20%,很多人因此受折磨,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在做硕士论文期间,郭福宁拿电脑统计处理数据发现:吸烟与溃疡病密切。为何吸烟的人容易产生消化性溃疡?由此,她的博士论文就是做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研究,而其中最难的就是拿大白鼠做溃疡病模型,这在国际学术界看来都很前卫。

要用动物做溃疡模型,郭福宁翻阅了国内外的论文,都没有找到答案。最后,她只能自己摸索,还托亲戚专门从香港买化学品,让大白鼠的胃和十二指肠之间产生溃疡。

按照计划,大白鼠分三组:第一组把胃窦部切除,使胃酸减少;第二组不做处理;第三组打胃泌素,让胃酸增加。对比三组,看哪一组胃溃疡发生率高。

当时,医院的动物场会放寒暑假,郭福宁就把上百只的大白鼠搬回家,一摞摞放在铁皮撘的走廊风雨棚里。

当时,她家住的人不少,人在屋内转身都难,没地方做实验,她就在饭厅搭了两个小板凳,上面放一个白色的托盘。一只大白鼠做手术平均要一小时,大白鼠的胃窦只有绿豆大,切除容易缝合难。一开始,她用双层缝合,结果手术后的白鼠无一存活。她又改单层缝合,还是只有一半存活率。郭福宁就用吊针给大白鼠静脉输葡萄糖,她10岁的儿子看她太累,要求帮忙给老鼠吊针。而邻里和家人知道她养白鼠,也没有抱怨。

家人都成了“麻醉师”,帮助郭福宁在手术过程中给大白鼠上乙醚。麻醉大了,大白鼠受不了,麻醉小了大白鼠乱动。不但手术做不好,郭福宁的手挨了不知道多少只大白鼠的咬。

就这样,切——缝——保持存活——对比试验。有时,怕手术后的大白鼠死了,郭福宁就把它放在床边,方便睡觉时照顾。

郭福宁的辛苦没有白费。1985年7月,由七位全国消化系统疾病的顶级教授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她的论文,并认为她的论文价值高,做得细,还被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推荐到澳大利亚消化协会创刊杂志上进行发表。

治好了澳大利亚“张艺谋

正因为博士论文做得扎实,郭福宁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1986年,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时任院长,当时世界消化协会会长邀请郭福宁到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研究。1987年,郭福宁从美国到澳大利亚,自己开诊所,一开就是三十年。现在,郭福宁是澳大利亚胃肠协会学术活动的唯一一名中医。

最初找郭福宁看病的主要是外国人,是由西药医生介绍过来的。华人患者则是最近几年才有。

郭福宁说,她在国外发现,很多西医治不了的病要靠中医来治。“不能验血、X光,只能用三个手指头把脉和看舌象。

在澳大利亚,她的专科也是消化系统疾病,其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局限性肠炎(Crohn's  disease  )都是她用纯中医治疗的拿手病。

郭福宁介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在西方国家很普遍又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被称为“澳洲张艺谋”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导演David  Atkins,是澳大利亚著名舞蹈家,也是郭福宁用纯中药治好的病人之一。

当时,David  Atkins已经被这肠胃病基本折腾到不能上班,靠禁食,静脉注射补液3周,才把拉肚子、拉血、拉脓控制住。但出院后,一吃东西就复发。后来,David  Atkins在朋友介绍下找到郭福宁。郭福宁开了两个方子:一是用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大黄做灌肠,二是用黄连等药物煲中药喝。

经过几年治疗后,David  Atkins的病好了,包括活检报告也显示结肠组织消失了。

看舌象”“煲汤”保健

郭福宁的中医绝活是看舌象。她认为,舌象能代表一个人的正气和外邪。三年前,刚过古稀的郭福宁中风了,此后,她开始注重对自己的保健,每天煲汤。但她说,微信公号上经常告诉老年人保健的简单方法,但其实一个人身体和健康情况不同,保健方法也不同。

此外,她主张有病后中西结合,特别是恶性肿瘤和癌症,要把能够做的手术、化疗、放疗放在首位。毕竟在检验部分,西医细致,中医则是注重术后调理。特别是学习中西医知识后,她更明白中西医互补的道理。

虽然在澳大利亚65岁就可以退休,拿养老金,但是74岁的郭福宁至今还在开诊。“能帮助病人,做医生就很开心。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王丹阳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