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进入博鳌时间 首个分论坛聚焦“普惠金融”

22.03.2016  19:18

原标题: 亚洲进入博鳌时间 首个分论坛聚焦“普惠金融”

  3月22日,亚洲博鳌时间,作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博鳌再一次汇聚世界目光。作为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开场秀”,今日博鳌论坛首场分论坛—— “普惠金融:金融的平民化”在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的主持下拉开序幕。这是继去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普惠金融论坛后博鳌论坛再一次将目光对准普惠金融这一话题。

博鳌亚洲论坛——普惠金融:金融的“平民化”分论坛现场

  提到金融业,往往以“高冷”示人,随着互联网接入金融服务行业,给社会大众带来了更好的体验、更多的选择,增进了社会的整体福利。互联网公开、透明、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的特性,也使得互联网金融衍化出普惠属性,金融的边际也在扩大化、平民化。

  但普惠金融依然任重道远。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并没有享受到较好的金融服务。吴晓灵此前曾表示,金融业发展到现在,失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金融本身就是一个服务业,应该让金融回归金融的本质,为企业服务、为居民个人服务。

   金融平民化 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

  如何才能引导金融业从“高大上”走向“平民化”? 今年1月份,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首个针对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规划》不仅把“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明确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而且要求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并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在民间层面,部分普惠金融提供商已经走在前面。比如,作为中国普惠金融最早践行者,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普惠金融事业群通过整合强大的线下销售及管理网络,并依托其在个人消费金融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累积的丰富经验及卓越的风险管理能力,连接资金供需两端。

  对于普惠金融中“”与“”的理解,作为企业代表,平安普惠副总裁徐汉华认为, “‘普’是服务覆盖的广度,我们希望成为品类齐全的贷款服务超市,向全国每一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惠’表示服务的深度,放款速度更快,续贷更容易,获取服务的渠道更多元,线上化元素越来越多等。”普惠的精神,在于让每个人能够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更好地协助社会的发展。

平安普惠副总裁徐汉华接受记者采访

  据悉,截止2015年末,平安普惠金融业务的新增贷款量达483亿元,同比增长160%,线下贷款及服务门店达750家。自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以来,累计借款人总数达到124万,累计贷款量达990亿元。

   普惠金融核心 在信息与信用之间

  风控是金融的内核,在普惠金融平民化的过程中尤为如此。此前,包括诸多普惠金融的践行者就倒在了风险的路上。甚至,作为普惠金融的鼻祖,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建的格莱珉模式,在中国也是“水土不服”。

  在吴晓灵看来,目前影响普惠金融发展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一个是信用。如何解决这两个难题是关键,尤其低收入者既没有信用记录,也没有可以抵押的财产,要建 立信用,必须从小额的信用服务、信用贷款开始,而互联网金融提供了这样的渠道。

  事实上,普惠金融恰恰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对传统金融业进行升级改造的重点领域。如今,用大数据构建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降低风险控制成本,从而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在呈现蓬勃之势。

  在中国实践中,为了弥补“信息”的不足,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正在被发掘。据平安普惠副总裁徐汉华介绍,平安普惠的小额信贷业务从2005年起步,目前已经积累超过250万客户的有效个人信贷数据。借鉴国际消费信贷行业的领先技术,并结合多年积累的大数据优势,平安普惠风控在技术创新上有第三方数据自动接入系统、申请评分模型、大数据评分、人脸识别技术等,目前已经实现贷款决策全自动化。这些创新技术让贷款突破传统模式,向移动端迁移,这不仅为金融服务提供商节省了人力运营成本,也拓宽了服务的覆盖面,使得消费金融服务有机会走向更广泛的民间。现在,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流程进行贷款,节省了时间、精力和成本。这是全新的体验,为客户带来便利和优质服务,最大程度地实现消费金融服务的“普惠”精神。

  目前,普惠金融正在我国兴起,互联网可以非常便捷地将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客户链接到同一个平台上,而大数据的分析,降低了金融企业风险定价的成本,较好的控制了风险。但普惠金融继续深入发展,完善的征信系统仍至关重要,大数据的获得和分析也需要更加明确的规则,在有效的监管体系下,普惠金融才能达到真正的“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