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晓波:在地铁隧道中创造梦想

07.05.2015  13:37
  

  卫晓波(右)在隧道内检查盾构施工情况

      幽暗的隧道在地下深处延伸,鼓风机在头顶上一路轰鸣,在这段潮湿闷热的盾构隧道里,广州地铁年轻的卫晓波已经和顽强的岩石、闷热的空气、闭塞的空间连续拼搏了8个小时。他与汗水为伴,每一根钢筋、每一寸混凝土都凝结着他的心血,他期盼着用自己的最大努力创造地铁的新梦想。

   20 次修改车站方案

      每个车站开工前都会面临征地拆迁、管线迁改等诸多困难。虽然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已经全盘考虑并充分征求沿线单位及居民意见,但是在实际施工阶段还是会有新问题冒出来。卫晓波负责的广佛线【沙涌站~沙园站】区间工程就碰上了一个“硬骨头”。

      沙涌站原设计为跨芳村大道二层车站,实际开工时,原方案中的排水管迁改无法实施,征地拆迁量之大又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但卫晓波偏偏就钻上了这个牛角尖,“既然只能有这么小的施工空间,那我们就从技术上下手把空间‘变大’。”那张蓝色的施工图已经被他研究了无数遍,经过和设计人员几乎不眠不休的研究讨论,综合平衡各方面施工条件终于确定最优方案。通过压缩车站长度,沙涌站从二层变成三层,避开了无法迁改的排水管,将原需拆迁的几块地折为一块,这种“化零为整”的方式使拆迁工作量大幅度下降。“这个方案已经是第20稿,可实施性大大提高。”一张薄薄的施工图凝聚了卫晓波无数个昼夜的心血。

   珠江底下紧张换刀

      【沙涌站~沙园站】盾构区间下穿385米宽的珠江,这一段不仅地下水丰富,而且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如此高的施工风险让盾构掘进如履薄冰。卫晓波几乎每天穿着雨鞋在狭小灰暗的隧道里检查安全隐患。

      有一次,盾构机掘进到地质较差段时刀盘磨损严重,需要进行带压开仓换刀。这时已是下午6点,而开仓换刀至少需要6个小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已经劳累了一天的卫晓波打起了12分的精神毅然决定马上换刀。

      由于地质条件差,换刀时必须保证仓内有足够压力才能保证安全,而且仓内可能混杂了各种有害气体,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卫晓波深知开仓换刀具有极大的风险,在确保仓内气体检测安全和操作人员体检及格后,他在盾构机的最前端一步一步指挥着换刀人员进入过渡仓加压。“如果觉得身体出现不适一定要马上告诉我!”在他的精密安排和指挥下,盾构换刀十分顺利,但直到所有换刀人员都安全出仓回到地面,卫晓波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在卫晓波科学、精细的部署下,【沙涌站~沙园站】区间盾构机下穿珠江18次换刀全部顺利完成。

   把好施工每个细节

      “安全是地铁建设不可动摇的最高标准。我一定要把好施工的每个细节,守住安全。”卫晓波说,比如每根钢筋的绑扎要做好,混凝土施工质量必须控制好。通过对细节的绝对把控,卫晓波和同事们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有惊无险地在车水马龙的沙涌桥下完成了10根桩基托换。广佛线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就这样被卫晓波扎扎实实地克服了。

      隧道里施工比地面更加辛苦,在这种与世隔绝的地下不分白天黑夜,卫晓波经常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每当说起地铁建设的艰辛,他总是笑着说:“一想到未来通车的美好前景,感觉再苦再累也值得。”这也是以卫晓波为代表的地铁建设者最大的梦想。

院士专家智汇“花城院士讲坛” 共话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8月5日,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讲坛”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期讲坛由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指导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003013.广州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