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风情“席卷”梅城——“2014印度尼西亚之夜”梅城首演侧记
《巴达维民族舞蹈》
印尼民族联舞
●本报记者郑炜梅 王玉婷 黄焱
昨晚,在我市首演的“2014年印度尼西亚之夜”展现的印尼传统文化艺术与民族风情,让现场观众们赞叹不已。“这个调子太熟悉了,好像又回到了印尼!”……不少曾在印尼生活过的观众在演出现场心生感慨地说。
现场:风情歌舞尽展“千岛之国”魅力
昨晚“印度尼西亚之夜”的舞台上,来自印尼的演员们用歌舞和服装充分展示了印尼传统文化艺术与民族风情。精彩的演出让现场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掌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一曲印尼梅州会馆会歌合唱拉开了印尼之夜晚会的序幕,演员们身着鲜艳的印尼传统民族服饰,讲述着印尼这一跨赤道“千岛之国”的风情。紧接着,《巴达维民族舞蹈》、《西苏门答腊盘子舞》等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舞蹈以及《美丽的心情》、《吻我》等悦耳动听的特色歌曲先后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人惊喜连连。当观众仍在回味优美的“盘子舞”时,《北苏门答腊四重唱》又将观众马上带到了热情的北苏门答腊,演员们边唱边演奏吉他、鼓、箫等乐器,还到台下邀请嘉宾和观众一同起舞。随后,阵容庞大的印尼梅州会馆竹筒与古铃铛乐团的出场将全场引向高潮。他们带来的《美丽的梭罗河》等器乐演奏,行云流水般的曲韵给观众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晚会接近尾声,印尼梅州会馆竹筒与古铃铛乐团在舞台上与观众互动奏起了爪哇岛西部传统的竹筒乐器“昂克隆”,并合奏了经典老歌《月亮代表我的心》。
后台:用客家话进行交流
“2014年印度尼西亚之夜”是继“2011年印度尼西亚之夜”后再次来梅进行表演,比“2011年印度尼西亚之夜”更特别的是,此次的演员们98%都是华裔,其中大多为梅州人的后代。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演员们大多能用普通话进行流畅的交流。
昨晚约7点45分,记者来到后台时满目皆身穿印尼民族服装的演员:男的头戴圆柱形帽子,大多身穿黄色的传统服饰;女的则头戴用鲜花或珠宝装饰的头饰,颈上挂着或圆形或同心锁形的挂饰,闪闪发亮,身上的服饰或银或绿或紫,煞是好看。但在浓浓的异国风情中,记者还是感受到了客家韵味,这些演员们的客家话“张口就来”,让记者大感意外。
交谈后,记者发现有许多演员会定期回来走亲访友。印尼爪哇岛西部民间竹筒乐团的团员林仕萍今年60多岁,祖籍蕉岭,其父在蕉岭长大,成年后“过南洋”谋生,她从小就在客家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对“赏月”、“春节拜祭”这样的习俗并不陌生。“回梅州就像回家一样,基本一年回一至两次,最近两年看到的梅州更是一回一大变,城市景观建设完善了很多,越来越漂亮了。”林仕萍说。而今年70多岁的丘银萍则告诉记者,尽管这是她第一次回来,但是梅州给她的感觉一点都不陌生,“很亲切,以后有机会要带子孙回来看看。”
市民:异域风情让人一饱眼福
持续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出也让市民和曾在印尼生活过的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印尼风情。不少人更是在观看期间,手持相机摄录全场的表演情况,以便日后再次观看。
“这个调子太熟悉了,好像又回到了印尼!”70多岁的赵阿婆说,她13岁离开印尼,2006年回到梅州,错过了2011年的印度尼西亚之夜晚会,这次能够看到2014年的“印度尼西亚之夜”她非常开心。“都是儿时的回忆啊!”她激动地说。
充满异域风情的演出也让市民们对印尼习俗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呼想去印尼旅游。市民李小姐和记者分享观看心得时说,舞台上充满异域风情的演出,绚丽的少数民族服饰让人一饱眼福。“演出前播放印尼风光的短片也是一大看点,看到印尼那旖旎美丽的风光,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及让人垂涎的美食,对印尼就更向往了!”她说。
(本栏图片均为钟小丰摄)
器乐演奏:《美丽的梭罗河》
与台下观众互动,演奏《月亮代表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