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加剧全球变暖,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去年降水格外多(美丽中国·热点)

14.01.2017  10:32

  1月10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了《2015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和《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公报显示,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我国气温为历史第三高,而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最多,达到730毫米,较常年偏多16%。

  温度高、降水多、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去年11月至目前,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分析,去年我国气候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2016年我国气温为历史第三高。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1℃。除黑龙江偏低外,全国其余30省(区、市)气温均偏高。其中,夏季气温又创造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气温偏高0.9℃。全国384县市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入冬以来,我国冷空气活动弱,气温偏高。去年11月至目前,全国平均气温0.7℃,偏高1.4℃,是1961年统计以来最高的时期。

  第二,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最多,达到730毫米,较常年偏多16%。除陕西、甘肃偏少外,全国其余29省(区、市)降水均偏多。长江中下游沿江比常年偏多两到五成,安徽东南、江苏南部偏多五成到一倍。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多25%,为1961年以来最多。从主要流域来看,长江流域偏多19%,辽河偏多15%,松花江偏多16%。

  第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多,全国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南北洪涝并发。

  2016年我国出现4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一年,26个省(区、市)出现城市内涝,为暴雨洪涝灾害偏重年份。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有8个台风登陆,平均登陆强度达到13级,比常年明显偏强。登陆台风当中强台风比例为历史最高,台风直接经济损失高于近10年平均。强对流天气多发重发,全国有2000多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损失偏重。

  超强厄尔尼诺为全球变暖“添柴加火”。50多年来,我国高温日数增加了40%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处于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的趋势当中。“例如,1961年以来暴雨不断增加,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1小时最大降水量是101毫米,现在是150毫米,上海也有类似情况。50多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增加了40%。1980年到2000年,登陆台风的平均最大风速增加了20%。”宋连春说。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方双喜指出,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多有关。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5年温室气体公报,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纪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相比工业革命前分别增加了44%、156%和21%。其中二氧化碳浓度年增幅明显高于2013年至2014年增幅以及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甲烷和氧化亚氮增幅也明显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值。

  2015年—2016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更为全球变暖“添柴加火”。2015年开始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持续了20个月,是1951年以来出现的强度仅次于1997/1998年的超强事件。这一现象导致热带地区干旱加剧,植被碳吸收量减少,引发火灾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增幅明显上升。

  超强厄尔尼诺从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导致我国2016年降水偏多。但由于全球变暖,虽然强降水增加,降雨日数却在减少。“如果气候没有这么暖,大气当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后会降雨,但降的可能是小雨。而全球气候变暖以后,大气的持水能力增强,即需要更多水汽才能饱和,本来应该下雨的时候没下,真正达到饱和时,水汽已经很多了,所以一下雨就很强。这是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这种‘极端强降水增加’的态势在中国乃至全球其它国家都存在。”宋连春说。

  专家表示,2016年5月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8月—11月进入拉尼娜状态。一般受拉尼娜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偏强,冬季容易出现偏冷状态。但这次拉尼娜状态下,我国中高纬环流对海洋的响应没有那么明显,西太平洋副高仍然偏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弱。我国从入冬以来气温偏高。此次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不如厄尔尼诺影响那么突出。“总体来看,春节前我国气温以偏高为主,发生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小。”宋连春说。

  全球变暖是长期趋势,气象条件越来越成为雾和霾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16年冬半年,京津冀地区平均大气环境容量较常年和近10年分别偏低13%和2%,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清除。2016年我国出现了8次大范围、持续性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较2015年偏少3次。12月16日—21日的雾霾过程,是华北、黄淮等地2016年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污染程度最重的霾天气过程。

  大气环境容量,是表明大气通风扩散能力和降水清洗能力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雾和霾形成发展的气候特征。“我国整体气候背景、气候本底条件不太利于雾和霾的扩散,季节也有很大差异。冬季大气环境容量低,即冬季大气自净能力比较差、比较弱,而夏季相对高一些。冬季大气环境容量比夏季低20%,所以感觉冬季雾和霾天气比较多。”宋连春解释道。

  2016年10月,印度新德里经历了长时间、大范围的雾和霾天气,12月,法国巴黎也遭受了严重霾天气过程。宋连春表示,从气候变暖长期趋势来看,气象条件越来越成为雾和霾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全球变暖以后,南北热力差异减少,风速减小,降水日数也减少,整体气候条件不利于雾和霾的消除。“拿京津冀地区来说,1961年至今,降水日数减少了13%。不下雨,一些污染物就很难清除掉。而平均风速更是减少了37%,造成大气环境容量下降42%。”这意味着,原来一定空间内能容纳100克污染物,现在却只能容纳58克,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形成污染天气。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月11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