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观点:读点历史,开阔视野——与领导干部谈素养

04.07.2014  18:29


  读史需要情怀,学史折射境界。通过历史来寻求内心信仰、明确前行方向,正是历史素养的真谛所在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五千年文明史、百余年近代史阐述“中国梦”,以“徙木立信”论八项规定的作用,借“霸王别姬”说不良作风之害,引“治大国若烹小鲜”思为政之道,重申二战教训明世界和平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同志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展现出宽广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

  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读史以明智、知古而鉴今,不断增强历史素养,同样是修身励志、谋事创业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一切有为的治理者都明白“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的道理,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更是把通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作为政治自觉。对领导者而言,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必然要求学习多方面知识,其中历史是必修课。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领导干部都应该读点历史,才能开阔视野、加强修养、提升能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鉴照过往,也拷问当下。现实中,许多领导干部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以求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但也有一些人读历史,总跳不出帝王将相的“宫斗”、才子佳人的情仇,或是把历史视为权谋术、厚黑学、潜规则等的大杂烩,在谋人不谋事、信权不信法等逻辑中越陷越深。对历史的误读误用,其为害之烈,甚至比轻视历史更甚。

  正如一部红楼梦,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各异,历史也是这样。然而,如果不相信“人心向背定兴亡”的铁律,何以透过风云变幻通古今之变?如果囿于个人私利的一亩三分地,又怎能理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追求?所谓“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史需要情怀,学史折射境界。通过历史来寻求内心信仰、明确前行方向,正是历史素养的真谛所在。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越是剖析骄奢淫逸而败政的教训,就越能疾感今天反“四风”的迫切;越是反思苏共长期停滞僵化的历史,就越能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越是看清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长远危害,就越能理解“三严三实”的要求。不管是涉猎历史知识,还是把握历史规律,只有秉持一颗公心、怀着一片赤忱,领导干部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担当、读懂“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读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

  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毛泽东同志说过,“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重在以史资政、古为今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比如,不追求一时显绩,多下打基础、利长远的苦功;不依赖个人主观,多做察实情、汇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读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不读死书、经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从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落实,到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考验,再到破解种种现实问题矛盾,各级领导干部格外需要镜鉴启迪,格外需要从历史这部教科书中汲取继往开来的力量。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不断提升历史素养、增厚历史底蕴,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写下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的雄浑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0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