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东莞推出地域历史文化丛书

15.06.2015  02:22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参观《东莞历代碑刻精品展》。

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为岭南古邑,有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县史、1250多年建城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为保护和传承东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形象,2011年东莞市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为配合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以重要历史名人、重点文物遗存、重大历史事件等为题材,策划出版《东莞地域历史文化丛书》。其中,于2014年5月出版了《袁崇焕集》,获得广泛好评。2014年底至今,先后出版了《东莞历代碑刻选集》、《龙眼志:中国新型社区的岭南标本》、《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为宣传与推广东莞历史文化,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厘清东莞历史发展脉络,明晰东莞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是衡量一个城市历史地位的标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形象表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重要定性评估指标之一。2013年底,为配合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启动了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专题研究,在系统梳理我市6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彰显东莞历史文化特色,梳理和归纳东莞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质;二是探讨东莞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和研究东莞历史文化特质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经过反复提炼和推敲,将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概括为“六个地”--岭南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发展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岭南非遗交汇地,岭南人文荟萃地。经十二易稿,多次征求专家意见,于2014年11月最终形成了《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成果。

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高度肯定,认为东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在申报阶段完成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的城市,工作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并欣然为研究成果出版成书作序,赞赏该成果:一是基本厘清了东莞历史发展的完整脉络,完整清晰呈现了东莞五千年来不断发展的历史画卷;二是找准了东莞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了东莞在岭南文明起源发展、中国近代史开篇、华南抗日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环节的重要历史地位。

声音

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从历史文化的维度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真实、全面而独特的东莞,为东莞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城市建设的规划提供了一个重要指引。同时,该书将研究成果及所引用、参考的大量历史文献与资料精心选编结集出版,是一部对东莞地域文化研究可提供系统检索的图书。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

东莞历代碑刻选集》:东莞全市域历代碑刻资料的首次结集出版

碑刻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07年底至2011年,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在完成国家和省任务的同时,自加砝码,启动碑刻专题调查,发动全市普查力量共同参与,历时三年,开展现场认定、拍摄、测量、访谈,科学记录碑刻保存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至2012年底,登录历代碑刻255通,拓片765幅,照片812张,录入文字约14万字。

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专业人员,选取碑刻200通,历时两年,进行拓片整理补缺,拍照配图,点校碑文,2014年底由国内权威古籍出版机构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东莞历代碑刻选集》。这是东莞全市域历代碑刻资料的首次结集出版。该书区别于一般同类图书只录碑文而无拓片照片的做法,采用图文对照的编排方式,便于读者查找核对,为利用碑刻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为让社会公众更加直接地了解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市文广新局从中选取70通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品相好的碑刻拓片,于2015年初策划举办《东莞历代碑刻拓片精品展》,在展览开幕式当天,由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主讲《研究东莞历史、不能轻视东莞碑刻》专题讲座,受到听众的热烈反响。

龙眼志:中国新型社区的岭南标本》:从社区视角抒写东莞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民族志

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1979年4月,东莞市虎门镇龙眼村引进全国农村首家  “三来一补”企业--张氏发具厂,驶上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快车道,成为中国新型社区建设发展的岭南标本,受到众多珠江三角洲村镇借鉴和仿效。香港中文大学李秀国博士从1994年开始,对龙眼进行工业化与家族文化的课题研究,把龙眼放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脉络之中进行考察,以研究型村志来展现龙眼从乡村到城镇、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轨迹,以一个村的视角抒写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该书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传统超越的聚焦。作者在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典型的宏观背景下,由最基层的村落着手,展现出由乡土岭南向现代中国演变转型这样一个生动的在地标本。二是对民间适应力和创造性的整理、肯定与关注。作者通过对龙眼居民日常生活、尤其是对他们三十来年的实践和新型社区的建设过程叙述,鲜活呈现了龙眼居民延续与再造社会结构,甚或更新或参与创造出新的社会形貌、社会规则和社会资源的实践。三是对新型社区正在成长起来的现代性之揭示。作者对龙眼人的生活方式作新旧对比性的描述和历史演变的线性梳理,并从比较深入的角度加以剖析和探究,揭示现代文明各种要素在龙眼新型社区的传递和扩散,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链接

民族志:人类学者深入一个地方进行长期实地调查后撰写出的深描述性作品。